影评丨温暖而具有生命力的童年

2024年06月22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阿茶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儿童主题电影佳作,在今年的儿童节档期正式公映。

导演王子川多年来活跃于话剧舞台,在场景构建和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令人耳目一新,将一套儿童群像戏勾勒得活泼中有温暖,幽默中有思考。影片获得了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男主角和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同时在两大赛事上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艺术探索奖。

好的儿童电影都是拍给全社会的,或者更透彻一点来讲,是拍给成年人看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高峰时期,曾涌现出一批以《红衣少女》《城南旧事》为代表的儿童电影,均依托坚实的原著基础,兼具可看性与思想性。

儿童是未经社会沙砾磨砺的,他们用本真的眼睛看世界,用身心的自然反应感知环境。孩子期待成长,成年人回味童年,在相互对话中,共同面向明天。

片中,朱同是一位三年级的转校生,成绩不算好,个头也不算高,“麻烦”却不少。前脚刚找小卖部老板伪装家长签字未果,后脚就因为没带红领巾跟“巡查员”斗智斗勇;数学卷子交不上去,英语听力两眼放空。围绕这个十岁孩子发生的,似乎没有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而在他眼里,同学刘诗瑶就像是一朵向日葵,而自己则像是学校围墙外的杂草。

成年人总喜欢对孩子说,等你们长大就懂了,等你们长大就好了。我们站在未来已兑现的当下,自然拥有“未来视角”。但对幼小而懵懂的孩子而言,一次迟到、丢掉新买的橡皮、课堂上的一次内急,都是巨大的“压力”。

但影片并没有以说教的方式展开叙事,而是将朱同和同学们所经历的种种日常生活,置于想象力增扩的时空之下,用亦真亦幻的方式,讲述孩童心声。

朱同有着所有孩子都有的旺盛好奇心。他好奇,为什么数学老师那么神通广大,“外星生物”都拿她没办法;他好奇厕所里究竟有没有吃纸为生的怪物;他好奇为什么刘诗瑶学习好体育好卫生好哪儿哪儿都好;他无助,他不知道数学老师为什么暴跳如雷,他不理解为什么迟到要由校门口那道线决定,他不清楚自己算不算是被体育老师“拍到”而选中的同学。

导演把朱同、贺娜、刘诗瑶、张秋、徐建立等几个性格迥异的小同学串联起来,以孩童的视角,透射出成人世界的规则与秩序。观众之所以能够共鸣,是因为这些“情景重现”让我们更能理解成长的意义。就像一首诗中写到的那样:“我愈来愈理解父亲,因为他愈来愈简单,虽然也愈来愈神秘。”“当他看见阳光时说‘漂亮’,看见小孩子时说‘温暖’,我完全赞同:他在继续教导我;阳光确实也是漂亮的,小孩子确实也是温暖的。”

孩子是温暖的,也是充满生命力的。影片中,贺娜看似桀骜不驯,但却读过那么多名著,还教会朱同在经历人生不好的事情时,在自己手心写一个“好”字;徐建立是教导主任眼中“执法严明”的好同学,背后的所作所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刘诗瑶小小年纪,谙熟世故,却也拥有一本带着密码锁的日记本。

影片并没有将孩子们脸谱化,而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聚拢主题。尽管受篇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表达显得不够集中,但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儿童片。影片获得豆瓣评分8.1,截至上周累计仅收获1300余万元的票房,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