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展动力嬗变:面向“科学的春天”,迈向“创新策源地”

2024年06月26日 16:4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佳楠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实习生刘喜月  广州报道

马斯克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工作,华为HarmonyOS NEXT逐步进入测试阶段并开启商用,被称为AI革命的“算力底座”英伟达高端GPU长期供不应求……

可以看到的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浪潮滚滚而来,作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广东应如何拥抱这一新的“科学的春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经济大省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根据这一战略定位,广东提出,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广东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蝉联第一,连续7年领跑全国。在广东,“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一系列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取得突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形成。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张振刚表示,创新策源地在于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原始创新引领技术创新,这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源,为广东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提供支撑。

原始创新的动力嬗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8世纪中期,在曼彻斯特诞生的“水力纺纱机”和由蒸汽驱动的织布机,推动了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中心的英国社会向以工厂为基础的机械工业化转型,开创了工业革命的先河。

19世纪中叶,德国鲁尔区将电气以及化工技术运用于炼钢和煤炭业,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又一个百年过去,美国旧金山湾区兴起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硅谷成为“世界创新中心”。

在今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毫不掩饰地释放出对产业变革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紧迫感的强烈信号,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翻阅广东的“制造工厂”历史,四十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土地上,无数赤脚下地干活的广东人,没有任何科技创新原始积累,对外界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和“三来一补”,这让“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顺德一把扇(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毯)”的谚语在全国广为流传。 

四十年后,全球科技浪潮扑面而来,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最易嗅到信号,早已感知到这场科技变革的“风雨欲来”。也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担负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使命。

尽管如此,不可忽视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仍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创新策源能力弱化的难题。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此表示,广东是国内最早进行经济转型的地区,最容易也是最快感知到各种风险冲击,由此,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创新策源地变得十分重要。

天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具创新显示度的区域之一,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甚至被称为广州乃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区。

作为科教强区,天河集聚了4所“双一流”院校、11所科研院所,还拥有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5名院士,为孵化更多原始创新成果提供了“最强大脑”。

以广州天河为缩影,近年来,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扎实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努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 

打造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就需要在基础研究这一创新源头方面下功夫。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统计,2016年以来,广东研发经费支出从2035.14亿元提升至预计超4600亿元,增长约1.3倍,稳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

与此同时,大科学装置、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大湾区;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加速崛起为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积厚成势,为原始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随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不断在广东产出:在广州,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实现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工业软件的原创性技术突破;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投入使用,让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团队发现了强度高且韧性好的“超级钢”微观原理;在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成功绘制了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都有力支撑广东打造创新策源地。”张振刚表示,广东努力建设成为创新策源地,包括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人才创新。一是需要将前瞻性的科技创新与广东的发展基础相结合,将推动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相结合,二是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数据要素打通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知识链,三是要不断营造降低壁垒、促进创新、保障公平的营商环境,四是要汇聚和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构筑高水平的人才高地,共同促进广东创新策源地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产业的成果转化

当越来越多的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催生”而出,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彭澎认为,广东拥有大湾区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优势,推动原始创新成果在广东的就地转化,一方面需要具有一大批进行基础科研的大学和机构作为基底,另一方面也需要拥有一大批能够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产业应用的企业或机构。

也就是说,在科研与实际应用间、在原始创新与产业市场间需要搭起桥梁。而在这种模式的探索中,经济大省广东早已先行先试。

以时下产销两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锂电池的支持。然而,受限于电池材料的特性,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仅为0℃至40℃,当温度低于或超过此温度范围时,锂电池的放电性能会大幅下滑。 

为突破这一瓶颈,位于深圳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所历经十年的研发,通过将新型铝基复合负极材料与商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匹配,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研发相应的电解液体系,成功开发出多类型的超宽温域电池产品。

“我们成功地将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扩大到了-70℃至80℃,从而实现了高寒酷暑下的宽温域应用场景。”该院蒋春磊博士介绍,这种新型电池不仅能在严寒和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而且还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蒋春磊表示,目前这一科研成果已经成功转让给一家深圳企业,该公司的生产基地已正式启动,这款新型电池的产品也已经在电动汽车、储能、通信等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深圳先进院在电池技术研发的突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新机遇,正是广东将原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产业的真实缩影,也是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这也印证了,新型研发机构在打造创新策源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早在201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十部门就制定《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专门政策,以推动更多顶尖科研力量在广东生根发芽。

目前,广东全省已建有国家实验室2家,广东省实验室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1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35家,全省新型研发机构277家,科研成果带动产业不断向新质生产力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当原始创新成果不断落在产业应用上,由此形成的企业矩阵也成为广东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坚实后盾:腾讯、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成为各行业的支柱,大疆、优必选等新星也层出不穷。这些企业不仅拥有以科研为基础的扎实功底,甚至能在市场化运作中迅速将优质科研成果落地,反哺科研端,形成优质闭环。

张振刚表示,创新策源地也是一种有效的政策供给,广东打造创新策源地,将为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带来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有效对接高科技产业所需的科研需求、资金需求和人才需求,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