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论道丨深中通道加速大湾区融合,打造“新基建”先进制造样本

2024年06月27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胡光旗

备受瞩目的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即将全线通车,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即将画上“关键一横”。

如今,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作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黄金通道,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至深圳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广州南沙至中山,仅需15分钟;珠海和江门至深圳,从2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内,有力推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

深中通道这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超级工程,不仅将为大湾区的交通和出行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改变,更代表着未来大国重器和先进制造技术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赋能的巨大潜力。

“七年磨一剑,鲲鹏展翅起”,这座历经7年前期筹备、7年艰苦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于近日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并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深中通道是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其面临环境之复杂、采用形式之多样、建设难度之艰巨,前所未有。既要保证珠江口30万吨级别的通航能力,又要经受住台风、洋流、潮汐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干扰,深中通道采取了东隧西桥的设计方案,仅用4个月时间,就在伶仃洋的海面上凭空而起一座人工岛。其后,深中通道在30多米以下实现“深海筑基”;在91米的高度上保持“岿然不动”;成功克服产业链缺乏工程经验的挑战,创10项“世界之最”,多项世界首次和中国首创的高新科技集中迸发。

深中通道的顺利完工和通车,将打造出基建投资与制造升级深度结合的“新模式”。过去谈到投资,常将投资划分为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三类投资之间似乎是泾渭分明和界限明确。基建投资常常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逆周期”手段,基建投资也一度被戏称为“铁公基”。但事实上,基建投资和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非此即彼”。过去的基建投资主要依靠“量”的大幅增长,而未来的基建投资,将是结合当代制造领域最新“黑科技”的基建,是以超级工程为有效载体,依靠“质”的有效提升的基建,是突破过去传统理论和实践框架的“新基建”。

超级技术、超级制造、超级工程和超大市场,四者的深度结合与有机循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宏观经济“三重压力”仍存,新动能还在加速培育的转型的阶段,更需要将建设深中通道这样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的经验发挥出来,加速打造“新基建”与“先进制造”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新局面。

时空的阻隔和地理的限制,始终是区域协同发展绕不开的“一道坎”。大湾区依托先进制造科技,以超级工程建设为契机,激发经济潜力和活力,空间很大、前景光明。

最后,深中通道的成功建设,再次让世人认识到“中国智造”的能力和实力。以深中通道建设完成为重要契机,一系列涉及深海深地高空的专利技术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未来,中国智造“走出去”将成为主要导向,深度参与到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深中通道的成功建设,为大国制造和超级重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新基建”以传统技术与先进制造相互融合为特征,中国制造将不断升级。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