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广州天河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圈

2024年06月27日 17:3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雅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雅婷  广州报道

如果从这片占地约28平方公里的城市上空俯瞰,将会感慨于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的集聚密度——4所“双一流”高校、32家高校科研院所、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2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这里是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在广州天河形成了连片浓厚的创新氛围。

这也是广州天河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五山科技街到环五山创新策源区,这一转变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天河科技创新能力的飞跃和文化魅力的深化。

近日,在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下,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广州市天河区商务局主办了“2024年科技产业项目路演活动”。在活动现场,天河区科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天河区集聚了超14.6万家科技类企业,超5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占全市20%以上。

作为广州的科技强区、经济大区、城市客厅,天河区近年来全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未来,天河将锚定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过程创新生态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之源,打造全省平均学历最高区域

世界的工业革命史,是一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由点突破、局部爆发再呈燎原之势的历史。

原始创新的爆发点,通常就诞生于创新策源区。创新策源区是原始创新培育成长的沃土,也是不断集聚创新势能的核心驱动。英国曼彻斯特、德国鲁尔、美国硅谷,都扮演了创新策源区的重要角色。

广东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一招就在于以科技创新策源区为基础全面推动科技创新,进而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自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概念后,这片在大湾区极具“硅谷”气质的区域就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3次高频“点名”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城市更新、城市品质提升等几大方面。

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创新策源”的核心在于基础科学和基础研究的发现,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发明,而是更多突出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面向科学的研究和探索。

创新之“源”,包含卓越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杰出的创新人才团队、充沛的创新空间和产业载体等。数据能更直观呈现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创新源头的集聚效应:这里将打造为全省平均学历最高的区域——全国1851位院士中,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有62位;粤港澳大湾区8所“双一流”大学,有4所便坐落于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汇集20%国家重点实验室、30%广东省高校ESI全球顶尖学科,以及华南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等11所科研院所以及14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环五山创新策源区能够聚焦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提能的支撑作用。

以环五山创新策源区为核心构建“一核两区多极”科技创新战略空间布局,体现出天河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强区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天河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已取得良好成效。数据显示,天河区科研成果持续增长,在最新公布的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天河有11项成果获奖,占全省超2成,涉及生物医药及健康、先进制造、高精尖科技、绿色科技等多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让天河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攻关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以来,天河区专利授权量23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80件,同比增长40.5%。

“从0到1”再到“从1到10”,天河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例如,中望龙腾是国内A股第一家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上市企业;尚品宅配国内率先提出“全屋定制”概念,是使用信息技术赋能现代家居设计制造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酷狗音乐在移动音乐领域稳居第一;亿航智能作为全球首家上市的城市空中交通公司,引领了空中交通的创新潮流;极飞科技则以其在农业无人机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制造商……产业界的成就则不仅凸显了天河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其创新精神和实力的有力证明。

政府施策,产融结合增强创新动力

在乳业的这片红海里,“简爱”品牌近年来凭借活跃的市场表现和差异化的创新能力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代表。品牌背后是位于广州天河的朴诚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入选为2023年广州“独角兽”企业。

这是一家年轻但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朴诚乳业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透露,公司2014年成立,落地天河区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天河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不仅是广州商业中心,也是华南地区的经济、金融、科技和文化交流中心,有利于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同时,天河对创新型企业给予的扶持政策、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氛围,为公司提供了充满机遇和潜力的发展环境。

“天河区在科工信口、农业口及商务口都有不同的资金政策惠及企业,包括支持企业研发创新、获取风险投资、高质量发展、工业产值增长等。”上述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天河在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定期回访的科技创新支持,朴诚乳业开创国内无添加剂低温乳品赛道,发展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朴诚乳业的快速成长,正是天河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2023年,天河区企业研发投入经费有望超过100亿元,预计超过全社会R&D经费总量一半。该数据足见天河区对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重视程度。

近三年,天河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显著提升了10个百分点,增速近48%。这一跃升不仅体现了天河企业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的实际行动,也预示着该区域经济的强劲活力和发展潜力。

“从全球看,超过80%的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了产融结合,产融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天河作为广州的核心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十分繁荣,但科技金融和产业基金的服务效能仍有提升空间。”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应充分发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优势,优化资本运用和资源配置,提供更多优质金融产品,分担企业科研风险,更好地服务产业创新的发展。

金融是科创成果转化的血脉。当前,天河正着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能力。今年初,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到,将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4月,《天河区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发布,拟设立科技信贷专项支持资金。

据了解,天河目前完善“信用+金融+创新”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持续推广“天河创新贷”系列专属融资方案。截至目前,“中银天河创新贷”为区内221家科技企业发放近10亿元信贷资金;“天河优创园区贷”专属金融新产品,累计贷款发放金额超3亿元。同时,打造“科技+金融+园区”模式,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帮助2630家天河企业授信累计超272亿元。

区域联动,共筑创新融合新高地

2023年10月4日,《天河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更新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对天河区乃至广州、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天河在《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透露,促进“区域联动、高效协同”,打造以环五山创新策源区为核心的创新空间布局。力争吸引一批重点高校、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等科技资源向天河区聚集,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

一方面,天河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围绕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推进大学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挥好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作用,加速推进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

目前,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已与57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常态化推进“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建立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板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注册437项科技成果,促成入驻企业新增股权和债权融资近2亿元,累计营收达到近4亿元,吸纳科技工作者600余人。

“天河目前在资源配置、融通创新上仍有进步空间,应依靠资源整合知识共享和价值共创,促进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在组织间进行协同创新。”秦海鸥建议,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协作网络”支撑体系,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让更多符合广州市产业需求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曹钟雄表示,未来建设发展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应重视几个方面的“突出”,例如突出基础科学探索,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进行理论启蒙和产业启智;突出科技创新的公共性;突出战略科学家和团队的培育和建设;突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另一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穗港澳科技合作交流将跃升至新的历史阶段。在“双区驱动、双城联动”的背景下,广州将不断强化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天河区也将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与市内兄弟区域、大湾区其他城市交流合作。

谢宝剑认为,天河区致力于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圈,应抓住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机遇,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创新要素集聚效应,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同时推动天河的科技创新更好地“走出去”,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市场的深度融合,扩大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