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晚期肺癌逐渐步入慢病管理时代,如何做好患者长期生存管理?

2024年06月27日 10: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肺癌领域很多重磅临床研究的出炉也大大改变了临床实践,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实习生肖立群 上海报道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据《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数约106万,位居肿瘤发病率榜首,两倍于排名第二位的结直肠癌,而因肺癌死亡的人数高达74万,接近排名第二、三、四位瘤种死亡人数总和。

通过肺癌早期筛查和诊治,早期肺癌已成为可治愈疾病,而得益于精准治疗的技术的发展,晚期肺癌逐渐成为慢性病,进入慢病管理时代。那么,对于长期生存的患者,该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肺癌的治疗可能只有放疗、化疗,但是现在有了更多“武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给肺癌的临床治疗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肺癌领域很多重磅临床研究的出炉也大大改变了临床实践,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精准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提升创新药物在基层的可及性,并且将肺癌的规范化诊疗、患者的长期管理等需求考虑在内,才能帮助肺癌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周彩存教授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韩宝惠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一些非预期的毒性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专家会诊和讨论,以提出更加合理的对策。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使他们的用药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肺癌治疗精准化

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85%。由于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第三期(局部晚期)和第四期,此时肺癌已经扩散到原发肿瘤之外的区域,甚至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有数据显示,我国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19.7%。

在过去,肺癌的治疗往往以放疗、化疗为主,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的出现,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延长了患者的生存周期。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晚期肺癌,在靶向驱动基因阳性,即有明确靶点的患者群体中,生存期超过3年、5年的患者数量众多。例如ALK、ROS1、RET等预后较好的突变基因,生存期超过5年的概率在40%~60%之间,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对于EGFR这一最大的突变人群,随着药物的迭代更新,目前的中位生存期已接近40个月~50个月,这是一个非常长的生存期。”韩宝惠表示。

临床上,肺癌有多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常见的包括EGFR、ALK、ROS1、HER2等。其中,EGFR突变在所有NSCLC患者中约占10%~15%,在亚洲患者中比例更高,可达到30%~50%。EGFR突变更常见于女性、非吸烟者、小病灶等,且通常与肺腺癌相关。另外,ALK突变在所有NSCLC患者中约占3%~7%,由于患者基数庞大, ALK阳性NSCLC虽然占比不高,但 绝对数量不容忽视,且ALK阳性患者脑转移发生率高,约占比25%~40%。

近日,于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有报告公布了3期CROWN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CROWN研究旨在评估第三代ALK抑制剂洛拉替尼对比第一代ALK抑制剂在既往未经治疗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报告显示,与第一代ALK抑制剂相比,使用洛拉替尼(Lorlatinib)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持续降低81%,脑转移进展风险降低94%,60%的患者在五年后仍未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

韩宝惠进一步补充,在ASCO年会上,靶向治疗领域有众多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针对少见、罕见靶点的新药物,如ROS1、RET突变,HER2、HER3等位点的研究都有亮点,显示着靶向治疗正朝着更深入、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同时,免疫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从晚期治疗到局部晚期,即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也已被纳入治疗体系,使更多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并减少复发。

事实上,尽管肺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几处痛点不容忽视。周彩存介绍,一是,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上升,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即使有有效药物,对患者生命的影响依然很大,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靠预防和早期诊断。

二是,在肺癌筛查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并非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检测。在内陆地区检测率不高,对EGFR、ALK、ROS1等常见靶点的检测率较高,但对于较少见的靶点尚未覆盖,那么这些患者就没有机会接受靶向治疗。因此,我们也需要重视如何进行基因检测。

三是,诊疗是否规范。目前的诊疗强调多学科参与,对于肺癌患者,我们不希望仅由收治的医生负责。如果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治疗过程,患者将能得到更好的帮助。因此,必须强调,肺癌诊疗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学科参与的过程。在此方面,大医院和肺癌诊疗中心做得更好,而小医院和小中心还有待改善。

四是,对于不良反应的管理要跟上。以前患者接受化疗药物治疗3个月就结束,但现在服用靶向药物可能需要持续5、6年,如果安全性管理不善,患者可能会停止服药,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患者管理,特别是长期管理需要跟上。

“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精准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提升创新药物在基层的可及性,并且将肺癌的规范化诊疗、患者的长期管理等需求考虑在内,才能帮助肺癌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周彩存表示。

晚期肺癌步入慢病管理时代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将我国整体癌症的5年生存率提升15%;《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也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对此,肺癌作为癌症中的“头号杀手”,对实现提升癌症总体生存率这一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因此,对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也向患者的长期生存管理提出了新需求。

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方法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毒副反应,即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影响治疗的持续性。

“靶向治疗的毒副反应和化疗、免疫治疗是有区别的,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应根据药物特性,制定全面的、有效的管理策略。”韩宝惠表示,例如,在使用化疗时,需要在医院内处理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等问题;当进入慢性病管理阶段时,使用靶向治疗的患者大部分时间可能在家中,仅定期到医院开药和就诊,医生会了解患者在哪些方面出现毒副反应。

“如果患者出现某些独特的副反应,例如出现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气短、体力下降、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将根据分级进行相应处理。因此,对于靶向治疗,短期和长期观察应相结合。”韩宝惠说。

让患者能够安全、有效、依从性高地服药,是应对肺癌患者的长期疾病管理的重要一环。韩宝惠建议,对于长期疾病管理,需要制定服药手册。由于患者可能需要连续服药3年甚至5年,手册中需要明确显示有关药物的毒性、发病机制、对症处理方法和转归等信息,以及如果处理不当或效果不佳,后续应如何治疗等相关方法。

“如果患者自行无法解决问题,可以随时到门诊寻求医生帮助。对于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因为服药时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代谢,如果患者服药不规律,药物浓度会下降,疗效无法确保。”韩宝惠说。

尽管肺癌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创新疗法持续涌现,实现肺癌的规范化诊疗仍是一大难点。

周彩存指出,为让专家层面了解,如何治疗患者才是合适的。学术上每年都会更新诊疗指南,挑选出影响临床实践的关键性研究,即“Game-Changing”研究,将其纳入指南中。

周彩存进一步表示,在指南制定后,通常会通过全国多地的学术活动进行区域性宣讲,鼓励专家将知识传播出去。另外,在国内外会议上,对国际重大临床研究进行宣讲,将这些重要内容传递给国内专家和医生群体。同时,也通过举办线上会议的方式,例如与国外专家连线,邀请主要研究者(PI)分享他们的研究。

除了让专家了解最新进展外,还需要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科普教育。“我们会通过网络平台,如针对肿瘤患者的患者平台和患者组织,邀请专家为他们做报告和宣讲,让患者也了解我们的进展。”周彩存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