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观察丨“狮子山精神” 闪耀巴黎 香港“五化”体育发展之路

2024年08月06日 13: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何柳颖,张伟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张伟泽,香港、深圳报道

1:7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江旻憓在想什么。

根据赛制,比赛分为三局,每局三分钟,彼时江旻憓与法国选手奥丽安·马洛·布列塔尼的对决已经进入第二局,时间也过去了一分钟。

江旻憓选择换剑。这之后,江旻憓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局面开始扭转。从1:7,2:7,6:9到10:10成功追平。比赛随后进入异常胶着的状态,11:11,12:12。在加时赛的“一剑决胜”阶段,江旻憓果断出剑,最终以13:12实现了惊天大逆转,全场沸腾——这是香港在巴黎奥运会的首枚金牌。 

很快,香港队在击剑项目斩获了第二枚金牌。张家朗在男子个人花剑项目成功卫冕,这创造了三个历史,张家朗不仅成为继1956年法国选手克里斯蒂安·多里奥拉之后,68年来在该项目实现卫冕的第一人,也成为史上首位赢得奥运两金的香港运动员,同时也助力香港队首次在单一届奥运会上取得两枚金牌。

本届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共派出35名运动员出征赛场,参与项目包括击剑、游泳、乒乓球、体操、单车等。虽然超过一半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奥运会,但赛果令人惊喜。截至目前,中国香港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共获得2枚金牌,2枚铜牌。

至今,香港队一共在奥运赛场上赢得四枚金牌,其中三枚属于击剑。这并非偶然,“主要是因为香港击剑运动的优质运动员选拔制度相对完善,包括建立了相对客观的标准,让有成就的击剑运动员可以被选中;同时也提升了香港全职击剑运动员的比例,为全职运动员提供资助,让其可以专心提升竞技水平。”香港浸大大学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教授刘永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面向整个体育产业,香港特区政府自2002年起推动体育发展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近来又加入了产业化和专业化,以“五化”推动本地体育事业发展。在本届“五环”舞台上,香港运动健儿表现出色,成功在香港本地引起了一波“奥运热”。

“在张家朗以及江旻憓夺冠之后,很多香港的家长也让自己的孩子尝试击剑,希望能够复刻冠军的发展。”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董事及运动公关邱益忠向21记者表示。

冠军之路,当然难以一比一复刻,但伴随着香港体育产业的逐步发展,相信会有更多运动员在世界舞台的比拼中赛出“不会放弃的香港精神”。

加冕:在巴黎奥运会创下多项本土历史

Savannah,是美国一个港口城市,也是佐治亚州最古老的一座城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女子滑浪风帆比赛就在这里举行。观察风力,操纵帆杆,注意平衡,这是一项追逐海浪的运动,优雅但挑战性巨大,有人称之为“水上芭蕾”。

在第8场比赛中,香港选手李丽珊夺得第一名并提前锁定金牌。彼时电视机在香港已经相当普及,李丽珊夺冠的画面一瞬间点燃了市民情绪——那是香港自1952年首次参战奥运以来的首枚金牌。1996年,李丽珊通过这枚金牌为港人注入了巨大的信心。 

李丽珊赛后激动地说出了“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28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卫冕冠军张家朗在赛后表示,“我们可以证明,我们在很小地方都可以做到很多不同东西,只要去相信自己,不要觉得因为地方小而放弃或者不坚持。”这似乎与1996年的香港精神形成了某种回响。

狮子山精神,从来属于每一位港人,这在奥运会上更是得到了集中呈现。近年来,香港代表团在奥运会上愈战愈勇。在上届东京奥运会上,张家朗斩获男子花剑个人赛金牌,这是继李丽珊之后香港获得的第二枚奥运金牌。当年,香港代表团获得一金、两银、三铜,共六枚奖牌,这也是香港代表团历来的最佳成绩。 

而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香港队也创造了多个本土历史。重剑选手江旻憓在决赛中上演了大逆转,一举夺金,这不仅是本届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香港有史以来的第二枚由女运动员获得的奥运会奖牌。

花剑选手张家朗夺得的金牌,不仅使其成为香港首位获得两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也助力香港队首次在单届奥运会上成功赢得多于一枚金牌。

2枚铜牌均由游泳运动员何诗蓓获得,她分别在女子100米自由泳和女子200米自由泳项目中夺得铜牌,叠加在上届东京奥运会赢得的两银,何诗蓓亦成为取得最多奥运奖牌的香港运动员。 

对于正迎接诸多挑战与质疑的香港而言,奥运会的优异成绩极大地提振了港人情绪。历经三年疫情,叠加如今国际形势复杂,即便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也面临巨大的经济挑战,香港希望在其他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金牌。幸而,香港精神在巴黎奥运会上淋漓尽显,截至目前,中国香港获得了2金2铜的历史优异成绩。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在比赛初段,江旻憓一度落后,但她沉着应战,一分一分追上来,打至比赛加时,最终反胜对手,尽展坚毅斗志,夺得奖牌是实至名归,令人振奋。江旻憓再次为香港剑击运动缔造历史,也证明了香港运动员的实力非凡,让全港市民引以自豪。李家超称这场比赛“尽显不会放弃的香港精神”。

这种狮子山精神给香港民众带来了极大鼓舞。当下,一场场竞技仍在巴黎奥运会激情上演,努力拼搏、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将继续在巴黎奥运会上延续,而包括体育运动员在内的每一位香港市民,也都在努力迎接每一次挑战。 正如狮子山下所唱,“同舟人世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正有更多人希望用体育竞技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树人:体育精英化之路

为了激励运动健儿勇征赛场,香港赛马会通过“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为获奖运动员提供巨额现金奖励。本届巴黎奥运会更是较2020年东京奥运会有所加码,将个人金牌现金奖励增至600万港元,团队金牌1200万港元。个人银牌、铜牌亦分别有300万港元、150万港元的奖励。

(香港赛马会通过“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为获奖运动员提供巨额现金奖励 图源:香港体育学院网站)

奥运会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金牌带来的远不只荣誉。以张家朗为例,在巴黎奥运会夺金后,其不仅可以从赛马会中获得600万港元,亦将从其母校处获得“林大辉慈善基金”给予的300万港元奖励。

冠军只有一个,体育精英化成为了必走之路。

“在香港的精英运动发展架构中,有三个重要的角色,一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体育委员会,负责制定体育的相关政策;第二是香港体育总会,主要负责培训教练以及培养年轻运动员;第三个是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下称‘港协暨奥委会’),负责奥运会、亚运会相关的事情。”刘永松表示。

要培养精英,挖掘和培养人才是头等要事,香港体育总会、香港体育学院以及香港的学校和社区在其中各司其职。刘永松表示,香港的运动人才选拔由多个相关方参与,青少年在学校或社区中接受各项运动初步的培训,而香港体育总会则会在其中挑选具有发展潜质的年轻运动员并推荐给香港体育学院。香港体育学院在经过选拔考察过后,会为这些运动员提供培训支持。

运动员之外,教练资源同样珍贵。作为国际化都市,香港从来不吝于招揽国际教练人才,这为体育精英化之路提供了扎实的人才保障。

“香港运动员一直以来接受中国内地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方法这么多年来行之有效。纵观过去多年,国家持续大力支持香港的体育事业,不断向香港输送高质量的教练员。以港队奥运剑击代表为例,他们亦曾由内地教练及法籍教练培训。事实证明,港队奥运剑击代表成绩斐然。”香港学者黄伟杰向21记者表示。

为支援体育精英发展,香港特区政府持续给予大力度财政支持。目前香港最高水平的全职精英运动员每月获得的直接财政资助可高达5万港元。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于2012年成立70亿港元的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并于2018-2019年度再次向基金注资60亿港元,为香港体育学院提供稳定的财政来源,支持精英运动发展。在2022-2023年度,香港体育学院通过各项直接财政资助计划向1128名运动员提供资助,总额达到1.5亿港元。

展望未来,香港的体育精英化之路可以通过资源优化、顶层设计等进一步完善。

在击剑、游泳项目获得国际排名后,资源定会更多地向优势项目倾斜。但黄伟杰认为,在精英化道路上,包括财政资源在内的支持可以更加多维。“香港可以参考澳大利亚、日本及新加坡等地的做法,除优先拨款资助曾在大型国际赛事取得佳绩的精英体育项目外,对于个别体育项目也可以考虑在短、中、长期取得成果给予更多支持。”

在顶层规划层面,刘永松建议,香港可以效仿内地的《奥运争光计划》,每五年制定一次香港精英运动政策,制定香港运动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对应的计划。具体而言,“在第一个计划中可以在击剑、游泳、自行车等香港的优势项目上争取成绩,中期可以培育一些香港目前有潜力且有能力发展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值得更多关注。“在香港,作为全职运动员的收入并不算丰厚,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并不明晰。”黄伟杰表示,他所认识的两位曾为香港代表队服务的运动员,在临近退役时才进行职业规划,之后一位回到学校教书,另一位则选择去大学修读护理。

刘永松向记者表示,香港自2000年以来就有计划地帮助精英运动员进行退役后的职业生涯过渡,例如提供高校学习机会或是为其提供工作机会。不过从之前来看,比例相对较小。但自从东京奥运会之后,香港特区政府给予的支持政策更多,香港对于精英运动员退役后的转型提供了更大帮助。

以高校支持为例,在政府资助计划下,香港浸会大学出台了“优才运动员入学计划”,香港科技大学亦有“学生运动员入学计划”,欢迎曾经代表香港队比赛的运动员入校学习,帮助运动员同时追求运动及学术成就。刘永松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浸会“优才运动员入学计划”惠及(包含已经入学以及准备入学)的运动员将近100位。

但目前香港仍没有一所专门的体育学校。“如果香港特区政府真的要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体育产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体育大学,开设运动科学、运动项目等学科,培养相关人才。同时,体育大学也可以吸纳退役的运动员,为这些运动员人生的下半程提供保障。”邱益忠建议。

立业:以“五化”闪耀“五环”

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专业化及产业化,这是香港推动体育发展的五大路径。

在受访专家看来,“五化”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其中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三者互相作用,专业化发展为前三者提供人才支援,而前三者的发展则会带动产业化发展。”刘永松指出。

首先,精英化能通过奖牌带动大众对运动的关注,奥运会更是其中的典型。以击剑为例,在“金牌效应”的推动下,目前中国香港剑击总会的属会会员就有46家,香港的“学剑热”一时更盛。

刘永松表示,“明星效应”可以有效带动普及化发展,目前香港社会对于游泳、击剑以及乒乓球的参与热度就是明证。而参加运动的人数提升则能反哺精英化,为运动发展带来更多潜在的人才。

近年来香港通过多项措施鼓励全民运动,推动体育普及化。比如在奥运举办前的6月23日,港协暨奥委会在西九文化区举办了“2024奥运日”,主题便是“与香港运动员一起跑”。

运动氛围大大提升之外,普及化的意义更在于“能够为运动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体育活动、训练器材等多方面的商业发展机会,让运动发展成为牵动各方的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更能为运动产业提供传媒、零售等多个行业岗位,由此推动整个运动产业发展。”刘永松补充称。

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向21记者透露的一组数据便是佐证:香港于2010年-2016年约有600多间运动及健身场地,在去年10月已经增至1355间;2018年24小时营业健身中心有9间,增至去年10月的214间。从产业增加值来看,去年运动及健身产业销售额约42亿港元,较2017年的20亿港元上升1倍(不包括运动器材的销售)。 

邱益忠认为,为支持体育运动的商业化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可以更多地鼓励市场化力量的介入,比如对商业运营的运动场地以及健身场馆提供补贴或税务优惠,以此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运动产业或引入投资,为市民带来更多选择。

体育盛事化方面,香港近来更是不遗余力地践行。该项举措不仅与香港近来大力推行的盛事经济高度契合,也与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思路相吻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早在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就明确会拨款5亿港元推行全新的体育盛事配对资助计划, 鼓励商界赞助大型体育赛事,让香港运动员有更多机会在主场参与更高水平的赛事。 今年以来,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等体育盛事的举办不仅为香港经济带来提振作用,更有效提升了香港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需要指出的是,有限的土地资源是香港举办国际盛事的发展掣肘之一。

面对硬件设施的制囿,香港特区政府正大力推动世界级体育设施的建设,启德体育园便是其一。该项目于2019年动工,各主要设施预计可分阶段于2024年年底前竣工,并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启用,有望为各类体育赛事机构提供世界一流的设施,满足不同体育项目的独特需求和要求。 

黄伟杰强调,即将启用的启德体育园拥有多座世界级体育设施,香港可以利用好该设施,邀请不同国家的高水平队伍来到香港交流,举办国家乃至世界性的比赛,以提升香港体育的整体水平。

尤值一提的是,2025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广东、香港、澳门举行,该运动会的举办意义非凡,不仅是粤港澳三地承办的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的全国运动会。香港将承办八个竞技项目和一个群众项目的比赛,其中举办比赛的最重要场馆正是启德体育园。 

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香港体育产业化取得了显著进展。统计数字显示,香港体育及相关活动的本地生产总值(以市价计算)由2016的510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590亿港元,占同期整体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2.0%上升至2.1%。

展望未来,受访专家均认为香港若要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刘永松向记者强调,在运动的产业化中,香港特区政府需要作为超级联系人,统筹运动产业的各个持份者,为这些持份者搭建沟通平台,协调各方发展。

黄伟杰同样认为,特区政府应更好地担当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商界及体育界的持份者合作,让运动产业能够在经济体系内实现良性发展。同时,政府也应尽量以利伯维尔场原则(倡导自由竞争)推动运动产业的发展,比如可参考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大型私营企业的力量帮助体育产业朝前发展。

“体育产业化的真正目的,是借由运动文化的发扬,制造经济及社会效益,包括零售推销、运动场馆建筑、赞助、传媒、运动管理服务业及运动旅游等多个领域;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凝聚力量,促进大众的精神健康及身心发展。”黄伟杰表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