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杭州报道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重要支撑、推动创新的力量源泉、依法合规经营的关键因素。近日,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希望从整体上使得善本金融内外兼修,要对外服务能力优化、对内管理效能提升。”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止于至善”、有社会责任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浙商银行在全行所倡导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内涵之一。8月14日,在浙银金融文化建设推进会暨善本金融成果发布会上,浙商银行推出“文化塑形、文化植根、文化滋养、文化传扬、文化绽放”的文化建设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年轻人喜欢的银行”和“幸福生活倡导者践行者”文化品牌,以实际行动助力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
陆建强表示,“这既是浙商银行坚决落实中央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浙商银行将在加强组织领导、责任传导等方面全面施策、强化工作保障。”
打造“年轻人喜欢的银行”方面,从完善年轻人培养路径、助推年轻人全面发展、解决年轻人生活痛点、推动年轻人思想同频四个维度靶向发力,主动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畅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将年轻人的个人成长、能力提升与银行发展、人才选拔有机结合。
比如,浙商银行将注入前沿元素,紧跟业内热点,推出AIGC、直播技巧等前沿培训课程,利用短视频、场景化等更贴近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开展培训;同时,结合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设计针对性课程体系,注重年轻人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的全面性,为年轻员工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以文化塑形工程方面,为例,要锚定金融作为“国之大者”应有的格局站位,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成为正行向善的引领者。近年来,浙商银行构建完善了金融顾问制度、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浙银善标、善本信托、问责向善和员工向善“六大支柱”体系,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中,推动人员从善、服务致善、客户扬善、资本向善、机制助善、文化扬善。
倡导并践行善本金融发展理念,通过擎旗金融顾问制度、推广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实施“善本信托”工程、推出“浙银善标”举措来提升金融的社会价值。
擎旗金融顾问制度,该行联合125家成员单位、4200名金融顾问开展服务,成立金融顾问工作室146家,累计服务企业超8.7万家,落实融资达6778亿元。金融顾问制度已从浙江走向全国,被北京、上海、甘肃等16个省市借鉴推广。
在此基础上,浙商银行与杭州市临平区政府联合创建“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先行先试、为改革探路,总结出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3386模式”(“临平模式”)和县域综合金融生态指数(“临平指数”),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临平模式”,即重点围绕政府端、企业端、社会端等三大主体,创建三大工具,包括为政府构建区县金融运行质量指标体系,为企业搭建数字化“金服宝·小微”平台,为居民定制“财富管理N课”培训课程,同时聚焦政府金融风险管理痛点、企业金融服务堵点和社会金融供给难点,提出了八项具体举措。
如,在全国首创区县金融风险体检机制,满足企业上市、并购等金融需求的增值服务体系,打造金融赋能“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可感共富模式和一体开展投教活动、金融反诈等。两年来,“金服宝·小微”平台累计为近5500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为当地2.42万家小微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区内金融机构为跨境电商提供的融资利率从5%以上降至4.5%左右。
再如,文化滋养工程方面,要营造浓厚向上向善的文化生态,积极推动员工善行、支教助学、浙银拥军和温暖驿站建设。目前,浙商银行已成立31家善行工作室,结对33所学校,已完成建设100家“温暖驿站”,累计服务近2万人。
陆建强告诉记者,“金融顾问是以小组形式推进,以客户为中心,做好对外对内的协同,这些就体现了‘善’的文化。”据了解,浙商银行在成立20周年之际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开展“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经营模式向综合协同服务转变,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新业态。同时,也将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筑牢“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金融业未来的出路一定是以客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特定场景与生态,满足客户的综合服务需求。”陆建强表示,金融机构必须从业务相对独立的条线化运作转到跨部门、条线、板块甚至跨机构协同,聚合各类资源和专业服务能力,弥补单点资源能力不足,以“金融服务超市”模式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