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2024年08月29日 16:5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加重了教师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对此,《意见》提出,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在发布会上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基层减负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了遏制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专项行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制定准入标准。指导各地梳理分析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基本情况,厘清社会事务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主责主业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各地均结合实际研制准入标准,“入口关”要严格把好。凡是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宣传不良价值导向以及含有商业行为的活动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第二,建立审批报备制度。指导各地加强统筹协调,严控总量,目前全国各省均公布了进校园“白名单”,通过“叫停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

第三,规范过程管理。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倡导进校园活动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避免形式主义增加教师负担,并且要求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

俞伟跃说,下一步,将强化跟踪问效,持续深化整改,适时开展“回头看”,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地区,加大指导整改力度,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将进一步强化宣传推广,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建立监测、举报、核查等机制,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统筹推进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抽调借用等工作,构建起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起减轻教师负担、规范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