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两国企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改革并非全盘复刻“淡马锡模式”

2024年08月30日 17: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黄子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国有企业被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心骨”。 然而,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一个紧迫的问题考验着央企和地方国企:如何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升经营效益?

近日,广西国资委旗下两大直属国企——广西投资集团和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相继于8月9日和8月13日宣布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据悉,国有资本改革按照大型央企先行试点,地方国企跟进的节奏稳步推进。此前2022年6月,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等5家央企已率先完成了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转型。

而地方国企不仅承担着满足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需求的任务,也是区域GDP增长的有力支撑,需要剥离沉重的低效资产,在市场化运作中寻求效益。据统计,2014年以来,省级国资委改组、组建了超 150 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纵观国企改革历程,淡马锡模式下的三级监管架构被反复讨论,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形成了“国资委-两类公司-国企”三级架构。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三级架构更多属于市场误读,目前仍然为两级架构,且“管资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管企业。

广西两大区直国企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国有企业是广西经济的重要支柱。据广西国资委消息,2023年,广西全区国资系统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元。从营业收入来看,广投集团、北投集团2022年的营收分别位居广西区直国企的第一、第四位。

广投集团2022年营业收入达2103.0亿元,目前是广西唯一一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据悉,该集团在能源、铝业、医药、数字经济、金融业领域均有布局,旗下拥有广西北部湾银行、国海证券等多个金融机构牌照。

北投集团2023年营业收入达800.6亿元,该集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在综合交通、口岸物流、环保水务领域有所布局。

一位广西国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此前政府结合区内情况,确定了两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及2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试点,本次已有3家转正,其中广投集团、北投集团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宏桂集团转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广西国宏集团尚未转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国宏集团仍处于试点阶段,此前该集团于2019年10月获批成为区内第二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

《2023广西企业100强发展报告》显示,广西大企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整体运行质量不优,企业结构尚有待优化,创新驱动力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2024年上半年,广西经济增速为3.6%,低于全国平均值。据悉,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广西一半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占广西三分之一,创新平台占广西四分之一。考虑到区直国企规模庞大,其改革或将对广西经济增速起到更有力的支撑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试点阶段,两大广西国企一方面积极剥离“两资两非”资产,一方面积极整合现有产业资源。

“两非”指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两资”指低效资产、无效资产,这些历史包袱会拖累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

据悉,在“十三五”时期,广投集团累计退出广投黔桂、广银亚铝等102家企业,收回投资约70亿元,用于并购重组南南铝加工、正润集团、北海电厂等10家企业。

2022年6月,广投集团宣布,经自评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302项工作任务。同期,北投集团亦于2022年7月宣布已全面完成“两资两非”清理、“僵尸企业”处置、重点亏损子企业治理等任务。

在去除低效供给、恢复造血能力后,国有企业也在寻求打造新的竞争力。此前,广投集团将持有的正润集团85%股权整合至旗下的广投能源,使得广投能源、正润集团、桂东电力三方在能源产业链上形成优势互补。

 “授权放权”为重要关键词

国有企业通常以稳字当头,在经营模式上往往更趋保守。然而,随着经济压力增大,地方债务管控的趋紧,国企正逐渐寻求社会责任和经营效益之间的平衡。

此前2022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5家央企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另外12家央企继续深化试点。

数据显示,2020年,纳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19家央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净利润同比增长14.3%,大幅超过央企平均水平。

一位国资研究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推进国企改革,此前2020-2022年为三年改革行动,而2023-2025年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主要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年来核心央企以及各省最大的国有投资集团转制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其目的之一是在国企和国资委间减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以推进市场化经营。

以广投集团为例,该集团旗下政务服务平台“智桂通APP”,其模式即为政府授权、企业投资建设,并通过市场化运营获取收益。

事实上,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推进简政放权,要围绕落实出资人职责的定位,有序推进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放权,将包括国有产权流转等决策事项的审批权、经营班子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权等授予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在“两类公司”的组建路径上,据招商证券研报,截至2022年,中央层面的“两类公司”全部采用改组方式,超过 90%以上的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也采取了改组的方式,仅有约 9%的地方“两类公司”采取了新设的方式。

同时,“主责主业”也是另外一个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以广投集团为例,该集团提出“边进边退”的思路,一方面加强央地合作、深化向海开放发展,巩固铝产业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一方面对铝板块的非主业领域、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坚决退出。据悉,广投集团旗下广西铝业集团已清退4家低效企业。

此外,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在地方政府风险增长的背景下,部分地方化债需要此类公司参与,例如通过地方国企购买城投公司的股权属于化债方式之一。国资国企研究专家席加省撰文表示,可将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与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改革结合起来。

并非照搬淡马锡模式

纵观国企改革十年,淡马锡模式是一个被反复讨论的话题。淡马锡公司是新加坡国有资本的管理者,政府控制国有资本,但不直接管理企业,从而形成了“政府-淡马锡-企业”的三级监管架构。

而我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即为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在各级国资委纷纷设立“两类公司”后,部分学界专家认为中国将对标淡马锡模式,使原有的“国资委-国企”二级架构改为“国资委-两类公司-国企”的三级架构。

然而,多位国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仍为二级架构,并未形成所谓的三级监管架构。一位国资监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谓的三级架构更多是一个市场误读,并无官方表述。国资委将业务功能划给两类公司,只保留监管职能的说法并不准确。

“管资本为主并不是不管企业。国资委强调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完善业务监管、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也属于国企,与其他国企地位相当,并非在中间再加一级,目前依然是两级架构。”上述国资监管人士表示。

虽然多数两类公司的模式并非“三级架构”,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财政部下属的中投公司被认为更接近“淡马锡模式”。

同时,这一模式也曾偶现于地方政府的表述中。深圳国资委官网显示,2018年,深圳市审议通过了《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标淡马锡打造国际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实施方案》。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深圳在此方面探索较多,且这一提法的主语为“深投控”而非“国资委”,因此表述上是恰当的。

此前2020年,深圳出台《深圳市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20年版)》,特别明确了2项“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放权事项”以及2项“对对标淡马锡综合改革企业的授权放权事项”,进一步为深投控“松绑”。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