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九大信号!潘功胜、李云泽、吴清首次同场新闻发布会重要信息一览

2024年09月24日 12:4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愿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并答记者问。这是三位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首次出席同场新闻发布会。

在此次发布会上,潘功胜率先宣布了三项重大政策: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二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三是,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在此次发布会上,三位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在答记者问中也释放了不少重磅信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了梳理。

1、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双降”,并引导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

潘功胜宣布,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降低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即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调降至1.5%,同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

“在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的状况,可能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潘功胜同时透露。

央行上一次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在7月22日,从1.80%调整为1.70%。潘功胜表示,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下,政策利率的调整将会带动各类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预计本次政策利率调整之后,将会带动MLF利率下调大概在0.3个百分点,预期LPR、存款利率等也将随之下行0.2到0.25个百分点。

央行上一次降准是在今年1月,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潘功胜介绍称,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其中,大型银行目前是8.5%,这次改了以后将从8.5%降到8%;中型银行现在是6.5%,这次改完以后从6.5%降到6%;农村金融机构在几年前已经执行5%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次就不在调整的范畴。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还有一定的空间。

“在政策调整的方案设计中,人民银行的技术团队经过多轮认真地量化分析评估,这次利率调整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是中性的,银行的净息差将保持基本稳定。”潘功胜认为,央行降准相当于为银行直接提供低成本的、长期的资金运营,MLF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中短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利率的下降也将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前几次的存款利率,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形成的重新定价效果将会累计显现,因为存款利率重新定价要比贷款慢,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定价的效果会累计显现出来。

潘功胜还谈到了美联储降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认为,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差的收敛,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外部压力明显减轻,有50%的企业在外贸出口上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并提醒,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背景下,参与者也要理性看待汇率波动,增强风险中性理念,不要“赌汇率方向”“赌单边走势”,企业要聚焦主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服务好实体经济。

2、巩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计划增加六大行核心一级资本

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

李云泽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的方式来增加资本,但随着银行减费让利的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需要统筹内部和外部等多种渠道来充实资本。

“为巩固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经研究,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李云泽表示,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同时,也将持续督促大型商业银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资本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能力。

3、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股权投资试点扩围至18个大中型城市

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业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金融机构需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面对当前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发展模式,李云泽表示,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尤其是科创投资的发展之路。

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总结上海试点开展直接股权投资经验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地区范围,充分发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重组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前期,大型商业银行下设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已在上海开展股权投资试点,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也锻炼了队伍,已经具备扩大试点的条件。”李云泽表示,拟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加以推动:

一是扩大试点城市的范围。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将试点范围由原来的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科技创新活跃的大中型城市。

二是放宽限制。适当放宽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将表内投资占比由原来的4%提高到10%,投资单只私募基金的占比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

三是优化考核。指导相关机构落实尽职免责的要求,建立健全长周期、差异化的绩效考核。

8月29日,金融监管总局已会同北京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座谈会。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科技金融基础扎实、客户资源丰富、风险识别能力较强、产品体系相对完善等优势,促进资金加速向新质生产力流动。

4、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建协调机制、优化无还本续贷

小微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稳定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截至8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31.9万亿元,较2017年末翻了两番,平均利率也累计下降了3.5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重点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的工作机制,这个机制借鉴了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经验,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专班要“两手牵”;二是将从三个方面对无还本续贷政策进一步优化:1、将续贷对象由原来的部分小微企业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2、将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期限暂定为三年(2027年9月30日前);3、调整风险分类标准,对依法合规、持续经营、信用良好企业的贷款办理续期,不因续贷单独下调风险分类。

5、推进房地产去库存:降存量房贷利率,降首套二套房贷利率

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在逐步恢复过程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8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606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0.4%。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9723亿元,下降23.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0%。

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降低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并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快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库存。

为进一步支持加快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库存,央行决定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潘功胜介绍称,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当前的25%下调到15%。将5月份人民银行创设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中央银行资金的支持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将年底前到期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和“金融16条”这两项政策文件延期到2026年底。

“银行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借款人房贷利息支出,我们预计这一项政策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总数大概1500亿元左右,这有助于促进扩大消费和投资,也有利于减少提前还贷行为,同时还可以压缩违规置换存量房贷的空间,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潘功胜解释称。

潘功胜还提醒称,近期会正式发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文件,因为涉及的借款人很多,银行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我们也在考虑将指导商业银行完善按揭贷款的定价机制,由银行、客户双方基于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进行动态调整。”

李云泽也表示,为积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下一步,也会配合央行积极推进稳妥降低存量房贷的利率,以进一步减少居民的房贷支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同时,进一步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切实做到“应进尽进”“应贷尽贷”“应放尽放”,坚决打赢保交房攻坚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已审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超过5700个,审批通过融资金额达到1.43万亿元,支持400余万套住房如期交付。截至8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较年初实现了正增长,扭转了房开贷下滑的态势;房地产的并购贷款和住房租赁贷款分别增长14%和18%,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6、国债收益率曲线:还存在远端定价不充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今年以来,有关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的讨论不断增多,央行、交易商协会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校正。

潘功胜表示,前期中国国债利率下行,有人民银行通过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因素,也有前期政府债券发行供给偏慢的因素,还有一些是中小市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推波助澜、羊群效应的因素等。目前,中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2.1%附近徘徊,国债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化形成的结果,人民银行尊重市场的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利率风险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潘功胜强调,目前,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重要的价格信号,还存在远端定价不充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央行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作风险提示,与市场加强沟通,是为了遏制羊群效应而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

维护债券市场良好的交易秩序也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潘功胜介绍,近期,央行发现债券市场存在一些操纵价格、出借账户、开展利益输送等情况,将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前期,交易商协会已经向社会公开了几个案例,现在正在调查的过程中,一旦完成调查,会向全社会公告。

“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潘功胜表示,目前,央行已将国债买卖纳入到货币政策工具箱,并开始了尝试操作。也在会同财政部,共同研究优化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的整个过程将会是渐进式的。

7、首次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两项首期规模8000亿

为了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借鉴国际经验以及央行自身过往实践的基础上,央行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协商,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潘功胜表示,这也是央行第一次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

第一项工具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潘功胜介绍,这项工作支持的是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这些机构会由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确定,可以使用他们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

潘功胜表示,国债、央行票据与市场机构手上持有的其他资产相比,在信用等级和流动性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机构手上有资产,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流动性比较差,通过与央行置换可以获得比较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将会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

“我们计划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是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我和吴清主席讲,只要这个事儿做得好,第一期5000亿元,还可以再来5000亿元,甚至可以搞第三个5000亿元,我觉得都是可以的,是开放的。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潘功胜表示。

第二项工具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该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实际上,股东和上市公司回购或者增持公司的股票,在国际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交易行为。

潘功胜表示,中央银行将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提供的资金支持比例是100%,再贷款利率是1.75%,商业银行对客户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25%左右,也就是可以加0.5个百分点,2.25%这个利率水平现在也是非常低的。

“首期额度是3000亿元,如果这项工具用得好,我和吴清主席也讲过,可以再来3000亿元,甚至可以再搞第三个3000亿元,都是可以的。但我们后面要看市场的情况,要做一些评估。这个工具适用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我们不区分所有制。”潘功胜称。

8、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将发布

中长期资金投资运作专业化程度高,稳定性强,对于克服市场短期波动,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吴清表示,截至8月底,权益类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接近15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了1倍以上,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从17%提高到22.2%。这其中非常突出的是全国社保基金,全国社保基金成立以来在境内的股票市场投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0%以上,成为A股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典范。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吴清认为,最近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近日将会印发,其中有一系列关于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安排,相信制度环境会不断优化。

即将发布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了三方面举措:一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二是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三是持续改善资本市场生态。

对于近期中央汇金公司大量增持ETF,吴清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投资机构对A股市场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同,应该说对稳定市场、提振信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证监会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扩大投资范围的有关安排,推动包括中央汇金公司在内的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股市。将积极支持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类资金加大入市力度,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李云泽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支持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一是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二是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三是鼓励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权益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多渠道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9、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制定管理指引

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源源不断地回报投资者,资本市场才能兴旺发达。今年以来,有95%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召开了业绩说明会,有663家次公告中期分红达到5337亿元,有1500多家公司实际实施股份回购累计超过千亿元。

吴清表示,证监会已会同相关部委研究制定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依法做好市值管理。一是要求董事会高度重视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回报,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夯实市值管理的基础。二是要求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大股东增持等市值管理工具提升投资价值。三是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常态化的回购机制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公司提前安排好资金规划和储备。四是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价值提升计划,评估实施效果并公开披露,形成市场约束。五是要求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市值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应对措施,定期披露执行情况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加强市值管理,但同时上市公司和相关方必须要提高合规意识,不能以市值管理的名义实施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我们最近将就市值管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吴清透露,同时,会同相关部委推动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等相关主体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吴清提到,证监会在前一阶段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刚才提到的并购六条,也就是《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坚持市场化方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并购重组中的主渠道作用。

吴清还强调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称证监会将坚持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不断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重点抓好“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二是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突出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坚决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在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等方面争取落地更多示范性案例。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