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iPSC产业化:中盛溯源打造细胞药物研发“中国方案”

2024年10月15日 15:3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合肥报道

近年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作为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新兴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并在帕金森病、糖尿病等适应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9月,专注于iPSC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中盛溯源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这家公司的创办者,正是hiPSC技术国际首创人之一的科学家俞君英。

向前追溯,俞君英在17年前登上《时代》杂志年度人物榜。当时她还是汤姆森实验室的一位助理科学家,一同登榜的还有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汤姆森(James A. Thomson)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他们获享盛誉主要源于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领域的贡献。

“我们的出发点是将成熟的人类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原以为是十年甚至20年的课题,没想到用差不多五年的努力就实现了。”回忆当时的经历,中盛溯源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俞君英如此说,未有提及那段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辛劳时光。

今年三季度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国内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听创业者和企业家们分享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俞君英的讲述让记者有机会聆听一位女科学家的创业心声。她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涵盖了从科技源头创新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整个链条。期待中国本土有更多真正的“大药企”出现,持续提升我国创新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顶级期刊,第一作者

1996年7月,英国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迎来全世界第一只克隆羊,人们以美国乡村音乐歌手多莉·帕顿(Dolly Parton)的名字为它命名。

“多莉羊”证明了成年体细胞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被逆转为早期胚胎的初始状态,从而发育成一个完整生物体的可能性。但从伦理角度,克隆技术通常涉及将一个细胞的核移植到一个去核的卵细胞中,以产生一个具有相同遗传信息的新胚胎。

同时代的中国,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俞君英将博士申请材料寄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并在博士毕业后加盟汤姆森实验室做研究助理,师从首次成功分离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著名生物学家汤姆森。

俞君英希望找到成熟的人类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路径。这些细胞在功能上类似于胚胎干细胞,但可以避开使用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为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7年,俞君英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刊发在《科学》杂志,介绍通过向皮肤细胞植入一组4个基因,培育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即iPSC。在生物学领域,iPSC能够诱导分化形成从肌肉、肝脏到脑、心脏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因而有“万能细胞”的称号。

iPSC全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通过不同的转导方法将影响重组编程的关键转录因子、RNA、蛋白导入或用特定小分子化合物处理成体细胞,使其“返老还童”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并能够被诱导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这项技术的研究突破,标志着科学家们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疾病的发展,测试新的治疗方法,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多利的“助产士”、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在一份声明中如此评价俞君英、汤姆森和山中的贡献:“我们现在可以设想这么一个时代,即,能够以一种简单方式制造干细胞,任何人身上的组织标本均能培育出任何组织器官。”

这便有了文首进入《时代》杂志年度人物榜的往事。对于俞君英来说,这只是她推动iPSC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开端。

回国创办中盛溯源

2015年底,俞君英离开工作多年的Cellular Dynamics International公司回到中国,2016年在合肥创办中盛溯源。

当时的合肥在很多人眼里只是座普通的“二线城市”,俞君英看中的是合肥在生物学领域的人才优势。一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提供了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高质量教育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近年来通过与高校的紧密合作,也推动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技术创新。

“在实验室里作出研究成果,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两个的难度完全不是一样的量级。”俞君英回国创业的初衷是让中国患者受益于iPSC这项革命性技术,然而,创业之初的挑战远超出她的预期。

首先是人才。合肥在生物学基础人才供给方面自有一定优势,但企业不仅需要具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专业技能的业务人才,还需要在临床研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具有经验的管理人才。

来自iPSC产业链上游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比如,用于制造和培养iPSC所需的基础物质和试剂缺乏,以及能够支持大规模细胞培养和分化的生物反应器和相关设备供给也十分有限。

不仅如此,产业发展还亟需来自CRO和CMO等机构高质量的服务,以推进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和商业化。

基于iPSC来源的细胞治疗产品是生物医学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其发展前景已经得到海内外广泛的认可与期待。与此同时,中盛溯源已围绕iPSC核心技术,在抗炎修复、肿瘤免疫和再生医学三大医学方向上持续推进多类细胞药物管线的研发。

截至当前,中盛溯源有三条产品管线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iPSC来源间充质样细胞(iMSC)和iPSC来源自然杀伤细胞(iNK)治疗产品为国内首款获批临床的iMSC和iNK细胞药物。公司后续iPSC来源细胞药物也将陆续申报IND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持续探索iPSC来源细胞药物的临床价值。

在中盛溯源A轮领投方之一的君联资本团队看来,创始团队在科学上的深厚积累将推动更多产品管线进入临床试验,并以更低的成本推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细胞治疗快速上市。

“第一次和君联团队碰面后,我跟团队讲,我们想要的高级管理人员都在投资方。”俞君英谦虚地说,推动iPSC产业培育和发展需要各方联动,她希望与各方开展细胞药品开发合作,加速实现将iPSC技术进行临床转化的目标。

孤儿病治疗的“中国方案”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拥有庞大的心血管及肿瘤患者人群,加之诸如帕金森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Ⅰ型糖尿病等非肿瘤性疾病尚无治愈方法,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亟待新兴治疗思路。

沙利文发布《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指出,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已表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实现商业化,为细胞治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iPSC可衍生为各种成体细胞及组织的潜能使其可以应用于多个疾病领域,有望解决众多复杂难治性疾病的临床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iPSC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广泛的应用潜力,在罕见疾病治疗药物研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俞君英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是发病率很低的罕见病,在绝对数量上也可能有相当多的患者,因此在医学领域有“中国没有‘孤儿病’”的说法。

这里的“孤儿病”通常指的是罕见病,这些疾病由于患者数量相对较少,过往可能不会受到制药公司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导致研发新药和治疗方法的动力不足。

比如目前在iPSC的应用领域中,渐冻症是研究和潜在治疗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将渐冻症患者的皮肤细胞或其他细胞重编程为iPSC,然后将这些iPSC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创建疾病模型,以研究疾病的进展和测试新的治疗方法。

记者在本次采访中还问及中国药企创新药产品出海和BD交易,尤其是新药License Out交易的话题。

“无论国家还是省级层面,政策的确一直提倡鼓励创新药。但另一方面,真正进入创新药领域的资金仍十分有限。”俞君英告诉记者,创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企业长期发展需要持续有足够资金投入新一轮研发。

通过与国际药企的合作,中国创新药企可以将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产品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应避免的是,创新药企因为投资端和支付端的挑战,将通过License Out交易作为获得资金用于研发活动和其他管线开发的被动之举。

在俞君英看来,中国需要有更多真正的“大药企”。只有这样,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才能获得足够资金保障生存和发展,凭借创新研发能力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