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情报局 | 近一月权益类理财最高赚47%,城投债成香饽饽,14家理财公司9月规模下滑超7200亿元

2024年10月18日 17:0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财理财通课题组

南财理财通课题组综合整理

资金回流银行理财,债市开盘继续上行

由于居民资金节后部分回流银行理财,债市资金面改善,18日债市开盘小幅上行。一位银行理财交易员开盘前向记者表示,节后股市震荡下行,部分交易资金开始回流银行理财,这导致债市有了“喘息”机会。天风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10月理财产品规模与9月相比,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规模增加3250亿元。国金证券分析师李美雍表示,债券市场十分关注未来财政政策力度。市场一致预期今年增发政府债的可能性较大。若追加债务额度在1.5万亿元及以下,债市风险仍可控,供给扰动或无虞。

机构抢购城投债

随着债券市场反弹,债券投资人的情绪也得到缓和。针对近期机构之所以有抢购城投债,华福固收首席徐亮对记者解读表示,一方面是受到此次化债政策的利好影响,使此前市场对城投债的一些隐忧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前期“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出现持续反弹、信用利差大幅走阔,已经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他认为,随着化债政策推进,城投债迎来修复性行情,尤其是中短端品种收益率预计下行更多。理由则是城投债供应预计仍将受到约束,而需求端“资产荒”行情其实未完全得到缓解。

近一月权益类理财最高赚47%,平均收益率近25%

近日股市表现强劲,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大涨!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数据显示,近一月股市大涨期间,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接近25%,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大赚47%,相比大盘指数表现也毫不逊色。面对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大涨,业内人士也建议投资者要紧跟市场动态,了解底层资产,不要追逐短期过高收益,做好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

14家理财公司9月规模下滑超7200亿元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2024年9月份6家国有行理财公司和8家股份行理财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华夏理财、浦银理财、民生理财)合计14家理财公司存续规模达21.69万亿元,环比2024年8月份下降超7200亿元,规模降幅达3.23%。

从产品类型来看,流动性较强的现金类理财成为9月的赎回主力,部分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规模占比较高,规模受拖累影响较大,如农银理财9月份现金类规模下降超千亿,拖累理财规模下滑近10%,招银理财8月末超万亿的现金类产品规模也下滑了约580亿元,9月末现金规模降至万亿以下,但仍占招银理财存续规模超过40%。大型国有行理财公司建信理财和工银理财9月末存续规模也有明显下滑,前者下滑超千亿,后者下滑约880亿元。

银行理财子公司资产配置的新取舍

某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经历8月底与9月底两轮赎回压力,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显得更加谨慎。以往为了增加产品收益,他们会大幅度加仓收益相对较高的中低评级信用债,但如今,他们更倾向配置流动性较好、又具备一定超额回报潜力的同业存单等低风险低波动性品种。这背后,是如今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格外重视底层资产的净值低波动性与流动性管理,收益率或许被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10月多家理财子10余款产品官宣“清盘”,涉及止盈、敲出等原因

10月15日,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因为达到止盈条件,旗下一款QDII固收类理财将于10月17日提前终止。10月16日,据财联社记者统计,10月以来,已有华夏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等4家股份行理财子宣布旗下10余款产品提前到期。而今年六七月份,市场也曾经发生过超2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事件。对此,某券商宏观分析师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属于正常市场操作。在短期内市场面临波动或收益已达预期等情况下,一些理财子往往会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将产品“清盘”。

施罗德交银理财布局红利策略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施罗德交银理财一款待售公募产品“得鸿红利股票策略1号日开型理财产品”在中国理财网登记,产品投资性质为权益类,风险等级为R5(高风险),运作模式为开放式净值型。该产品仍未公布发行时间,猜测正处于观望状态,希望选择较合适的发行时点。不过,此前二季度前夕,兴银理财3只量化指增策略权益类产品、渤银理财2只封闭式权益类产品也是在中国理财网取得登记编码后处于待售状态,但后续也没有更进一步发售消息。可见,理财公司对权益类产品布局仍处于谨慎状态。

信银理财副总裁孙建:监管新形势下的银行理财,行业格局面临重塑

信银理财副总裁孙建表示,从2022年初以来,理财牌照发放节奏明显放缓,仅三张理财牌照获批。理财公司牌照发放总体秉承“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的原则,监管部门对理财公司牌照发放节奏放缓,体现出对银行理财风险管控的审慎态度。

在行业格局方面,孙建认为,随着更多资源持续向头部机构倾斜,行业“马太效应”有望继续加强。他指出,对于银行理财行业而言,由于客群风险偏好较低,银行理财产品具有低波稳健的特性。考虑到银行理财面向的客户画像与其他资管机构的不同之处,目前监管的重点,可能会更多集中于理财公司投研能力以及为投资者实现长期稳定收益的能力。此外理财信息的披露透明度也是亟需加强改进的方面,以确保客户充分理解产品的特性和潜在风险。

2023年上海市银行理财规模不降反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71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全国9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中7家落户上海;全国5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全部落户上海;90家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参与上海市QFLP试点,63家参与QDLP试点。银行理财方面,相较于全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下降的趋势,2023年上海市银行理财规模不降反升。同时,上海市积极支持理财子公司在沪发展,2023年法巴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批开业,落沪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增至10家,全国五大行参与设立的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亦全部落户上海。

(内容整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时报、中国基金报、每日经济新闻、财联社、上海证券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