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向“新”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在冷门里深耕30余年,勇闯深地科学“无人区”

2024年10月22日 12:54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吴佳楠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地质学家徐义刚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 

作为长期从事地幔岩石学和深地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徐义刚扎根“深地科学”30余载,埋头钻研地球深部,通过对深部地质样品的系统研究,重塑地球深部演化的历史。目前,他正全力投入到深海、深空、深地“三深”的跨界领域研究工作中,还参与了“天问三号”在火星上生命遗迹探寻的科学论证和选址工作。

徐义刚院士在全省科技大会上表示,在普通民众看来,地球科学看似小众冷门。实则不然,地球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广东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为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保驾护航,这才让自己有机会在深地深海深空领域进行探索,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解锁地学科技新深度。

学科无高低之分

地球科学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徐义刚看来,地球科学有独特的乐趣。

“地质考察时常在野外,尽管很辛苦,却可以亲近大自然,能看到办公室白领们看不到的风景。”徐义刚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野外考察有时候可以帮助自己打开新的科研思路,随着国家发展,野外工作条件已然改善,效率也随之提高。 

但谈及地球科学,徐义刚时常感慨:这门学科的社会认知度虽然不高,但实际上特别接地气。没有地质学就没有进化论,没有地质学就没有工业革命。地学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也有深远影响。

“地球科学这一学科说到底就是要研究透彻地球深部发生了什么,我们需要具备透视地球的能力,这对国家寻找各种矿产资源、防御各种自然灾害至关重要。”徐义刚说。

在他看来,国家在军工、航空等领域常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尤其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会遇到受制于人的局面,而地质行业在矿产资源挖掘方面担任排头兵的角色,承担着突破性任务。

例如,伴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矿产资源利用种类急剧增多。地质学上成矿理论的研究,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徐义刚透露,广东的地质工作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惠州、从化等地,发现了特需的金属矿产,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外贸“新三样”。徐义刚认为,“透视”地球就是为了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但与“新三样”相关的锂、钴、镍等9种金属的对外依存度仍超过50%,所以要关注新能源金属的成矿理论和找矿突破,才能有助于开展战略贸易、弥补短板。 

为了推动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全社会的普及,徐义刚在今年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九届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地球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的大会报告,生动地阐明了地球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他认为,地球科学工作者应重视科普教育工作,扩大学科的影响力。未来自己会尽力挤出时间,走进学校做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学科本无高低之分,研究地质学也好,做其他学科研究也罢,关键是要热爱它,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有了出发点,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徐义刚常常如此勉励新一代的地学学子。

广东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离不开学科交叉。徐义刚认为,30多年的科学研究生涯,深地科学的内涵已经扩大许多,自己已从当初单纯研究地幔岩石学,转化为研究地球深部的过程如何影响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表层系统,研究对象的复杂度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国聚焦深海、深地、深空“三深”领域发力。如今,徐义刚的研究对象也从探索地球深部,跨界到“深海”与“深空”领域。

谈及“三深”领域的跨界,在采访中,徐义刚谦虚说道,深海、深空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与自己学习的地幔岩石学专业相关,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能“跨界”进来做战略研究和咨询工作,自己只是“刚入门”,时间、知识储备不够,挑战很多。

“之前暗下决心,希望自己能每10年换一个方向,而不是在地幔岩石学这个相对基础、狭窄的学科里做一辈子。”徐义刚表示。

在深地领域,徐义刚围绕华北克拉通破坏、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研究、东亚大地幔楔、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和地球宜居性等开展攻关研究,不断“透视”地球内部发生的过程。 

在深海领域,徐义刚选派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通过担任地学科考专家,探索深海地质过程。目前,在板块起始俯冲、南海形成机制、东南亚环形俯冲以及全球地幔不均一性方面,均取得了多项原创成果。

在深空领域,作为嫦娥月样专家委员会成员,他积极为行星科学研究和发展建言献策,促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月球和行星研究专项的设立;作为天问三号科学论证专家组成员,他积极参与了选址和生命遗迹探寻的全链条设计。在研究所,他还牵头组建了一支行星科学研究青年团队,带领大家协力攻关嫦娥工程返回月样的研究,积极探索月球的前世今生、揭开宇宙的奥秘。

当回顾自己三十几载的科研生涯时,徐义刚坦言:“年轻人必须要能吃苦、敢拼搏。在法国读博时,实验室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我抓住机会阅读文献,大概精读了300篇以上经典论文,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这也为我此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人才培养成为徐义刚的主要工作之一,他经常勉励学生,要多读高水平的文献,做出高质量的贡献,而不是做重复性的工作。他自己也亲自修改、把关学生的第一篇论文、第一次学术报告、第一份基金申请等。

“对科技创新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热爱和坚持。”徐义刚认为,地学研究不分老幼,年轻人要首先能站出来,要热爱自己的学科,要有执着的精神,这是通向突破的关键。 

他认为,科学研究有两个驱动力,一是好奇心,二是需求导向。广东要做到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需求驱动的应用基础研究之间的相对平衡,这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源和提升新质生产力,是大有裨益的。

近几年,广东省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2022年出台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提出要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稳定支持机制;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进一步以法规形式明确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在这些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广东科技创新的春天正在到来。”徐义刚表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