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盖·普拉滕:政策监管是影响全球航运业脱碳的最关键因素

2024年10月25日 21: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洪晓文,郑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青岛报道

10月24日-25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在为期两天的论坛现场,国际航运公会(ICS)秘书长盖·普拉滕(Guy Platten)聚焦全球航运业零碳转型话题参加了多场行业对话,并接受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航运业二氧化碳年排放超过10亿吨,约占全球总量的3%,是影响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行业之一。为此,国际航运业也提出了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但与此同时,零碳排放燃料的使用预计将增加40%~60%的船舶总成本,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可及性也受到考验。转型进程中,全球航运业距离零碳目标还有多重鸿沟需要跨越。

而在盖·普拉滕看来,影响未来全球航运业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最关键因素,不是技术挑战,而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清洁燃料可及性,支撑行业整体转型。

“在脱碳领域,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行业发展已经领先于现行政策。我们需要与各个国家、行业组织合作,制定新的经济措施,比如找到正确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同时确保全球港口都拥有必要的基础设施。”盖·普拉滕表示,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扮演关键角色。

以下为专访对话内容:

南方财经:目前全球航运业脱碳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什么?

盖·普拉滕: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我们已经拥有能够燃烧新型清洁燃料的发动机,以及能够大幅提高船舶工作效率的数字化技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清洁燃料的可及性。我们需要扩大新型清洁燃料的生产规模,推动可再生能源生产规模扩大约18倍,以大规模增加我们拥有的可再生能源的数量。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我们还需要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推动可再生能源建设,才能真正有机会实现脱碳。我们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我们需要各国政府真正重视起来,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可再生能源供应能力。

南方财经:我们注意到,ICS此前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如何?

盖·普拉滕:我们相信,在产业端,我们可以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正如我所说的,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现在需要的是良好的监管措施。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来帮助行业转型。这意味着制定各类经济措施,比如碳定价,以及制定燃料标准,这将共同推动减少燃料中的碳含量。

目前国际海事组织正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就此问题在明年秋天达成协议,顺利的话该协议将于2027年生效。到那时,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是否能够实现这些减排目标。

南方财经:如何从资金层面支持这一协议落地实施?

盖·普拉滕:我们认为,航运业应该为其使用的每吨化石燃料付费,并利用这笔资金建立一个基金。然后,使用零碳燃料的航运企业还可以从该基金中获得一定的资金补贴。这将弥补两种燃料之间的价格差距。同时,我们还计划提供约数十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我们正在推动的事情。

我希望能够获得成员国的支持。乐观的是,我知道尽管中国对协议中的一些方法持保留意见,但我们有望能就经济措施达成一致,这将是激励船东实现脱碳的关键所在。

南方财经:所以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将为此付出更大投资?

盖·普拉滕:应该说,在全球航运业推进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船主,以及所有间接或直接的消费者,都将为此支付一点额外的费用。但这真的只会是一点点,不会很多。如果我们都想这样做,我们就能做到。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