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梁信 雄安报道
今年,雄安新区七岁了。七年时光飞逝,这座“未来之城”建设得怎样了?10月22日至25日,河北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联合凤凰网举办“万物向新 未来之城——粤港澳大湾区媒体雄安行”活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20多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媒体共同实地走访了雄安新区,亲眼见证了这里的“七年的蝶变”。从基础设施到城市治理,七年多来,雄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云上、地上、地下“三座城”同步推进,一座现代化的新城雏形已现。
智慧城市的具象化
雄安新区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它通过把社会、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数据实时“孪生”到数字平台上,用于城市的管理、安全保障以及运营保障,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切实地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和幸福。
雄安新区启动区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事宜,是展示新区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该中心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可为疏解单位和人员提供企业注册、投资项目审批、社保、积分落户等“一厅式”“一条龙”服务,并通过进一步简化手续、精简环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雄安服务品牌”。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以“创新、生态、智慧、低碳”为园区特色,它的功能定位以研发办公为主,科技服务、运营管理、生活配套为辅,建成后可容纳6000人同时办公。雄安电信的王会强主任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智能化、便捷化是他在该园区内工作的最大感受。他举例说:“在旁边的智慧食堂,我们平时打饭时只需要直接刷脸就能进去。打完饭放在称重器上立刻能显示金额,结算也是刷脸结算,相比于正常员工端着饭盆还要拿卡或者刷二维码支付更无感、更方便。”
在中国电信科技创新馆,记者看到了中国电信服务雄安新区的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成果展示。这些项目聚焦空天信息、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智慧城市、AI大模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参观者在此可以体验拨打卫星电话、远程操控无人机执行防汛监测、包裹投递、园区巡检等日常任务;也可以体验量子科技的高精尖产品、与数字人对话;也可以通过雄安新区数字道路的实时监测,实现适当调整红灯等待时间,让城市交通“一路绿灯”畅行无阻。
除此之外,还有独居老人的“云上守护”大模型、学龄儿童的“智能护学路”、智能网联巴士……在雄安,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现代城市治理,智慧城市的魅力在一个个便民、惠企、兴业的生动场景中得以展现。
一座“有温度”的新城
理想的城市不仅要有高科技,更要有温度。雄安新区在开展大规模建设和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时,也努力为这里的居民打造“15分钟生活圈”。无论是教育医疗、文化活动,还是老幼看护、生活服务,多种多样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解决,这种触手可及的便利为雄安新区的社区居民们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幸福感。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一直是人们关切的问题,而“一老一幼”的满意度也是决定一座城市是否足够有温度的标准。在雄安,孩子们在理念友好、环境友好、课程友好、服务友好的儿童友好型幼儿园中成长,教师们也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以地域特色为切入点,形成了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的特色课程。例如,编织、扎染、刺绣等课程也融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养老驿站则是当地老人日常休闲生活的另一个“家”。容西第一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霍娜伟对记者表示,以前当地的老人们大多自己居家养老为主,现在有了驿站,附近的居民每天走几步路就能过来玩,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在不断地提高。“以前在家里,老人除了看电视就没有别的活动。来这里后,他们不仅有人一起聊天,也能参加我们驿站举办的各类活动。我们会教他们使用手机,向他们宣传防诈骗和注意消防等信息,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关乎人,更关乎与人和谐共生的大自然。七年来,雄安新区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积极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让人们享受到“家即大自然”的惬意。自雄安新区的设立开始,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一直稳步开展,成效显著。目前白洋淀淀区水质已经从劣V类跃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在此生息繁衍,“华北明珠”正重焕光彩。
“三百米进公园,一公里进林带,三公里进森林。”处处游园般的环境,也为雄安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美好的慢生活体验。闲来可以到容东的悦容公园缓步赏林,那里有用山水造园手法打造的“一河两湖三进苑”,亭台楼阁、景观桥梁、宋式建筑构成了富有中国园林文化意蕴的特色景点。作为雄安新区重要的生态和休闲空间,城市公园的“添绿”为居民打造了一幅“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