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林秋彤 北京报道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动态备受瞩目。近期,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呈现出较为宽松的态势,跨境支付领域也迎来了不少利好政策。
那么,跨境支付具体有些怎样的政策变动和实践变化?汇率市场的波动对人民币跨境支付格局有何影响?这些话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本次Sibos年会上的重要议题之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摩根大通环球企业支付部大中华区主管、大中华区产品总监顾玮。
顾玮表示,在中国,随着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的出现,跨境支付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跨境支付的趋势将体现为对数字化、实时性以及安全性的追求,其中,由于客户对交易效率和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支付的实时性将显得尤为重要。
她还表示,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跨境清算结算系统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将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支撑。
关注跨境支付的未来生命力
21世纪:近期,跨境支付的政策有一些优化,今年Sibos开幕式上央行领导提到,接下来会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今年以来,跨境支付在政策方面和具体实践中有哪些变化?
顾玮:首先,我们观察到一些客户业务模式的转变,出现了新的电商和线上模式,包括从原来的B to B,变成to small B、to C这种交易模式。因应这个业务模式的转变,跨境支付相关的政策在这个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我们看到,像人民银行这样的监管机构会与时俱进地去了解企业现在的业务场景、业务模式的演进,以进一步理解由此催生的中国企业的诉求。
在此过程中,摩根大通也希望发挥所长,帮助企业解决跨境支付的痛点。比如,对中小跨境电商来说,他们希望能够更快地收到款项,而且最好以人民币结算。然而,体量较小的电商企业可能没有专业的团队来管理外汇敞口,跨境交易之后,他们可能也没有专业的团队去处理相关的申报流程。针对这种特质的跨境交易场景,我们跟人民银行紧密合作,就上面提到的几个痛点对症下药,端到端地把跨境电商交易做得更加简化。我们同海外的电商平台合作,搭建起跨境人民币付款的通道,帮助境内的中小商家利用这些通道直接从海外电商平台收到人民币货款或者是服务结算款,省去了换汇、递交收汇说明等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
此外,大家也看到市场讯息,监管机构正在考虑推动建立7x24小时的交易时间,并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当金融基础设施变得更得力,底层交易的需求将能得到更好的支持,这也有助于人民币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21世纪:中国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怎么样?未来发展金融基建,会在哪方面更加着力?
顾玮:目前,中国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Sibos期间,我们听到不少客人感叹,原来北京已经不用现金了,都是数字化、电子化的交易,而其他市场还是习惯于使用支票、现金。可以看出,我们的金融基础设施,不管是跨境人民币交易,还是国内人民币清算系统,都走到了行业的前列。
我们相信,未来的交易时间会更长、交易系统将更完善。比如说,清算系统将能够7×24小时不间断地运营。除此之外,未来影响交易的因素还包括相关资金的供给、银行间和外汇市场能否配合交易时间等。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金融基础设施想象成血管,管道已经搭好了,接下来里面需要有血液流通,连接起其他的基础设施共同完成交易。
21世纪:人民币汇率波动、政策变动等因素,对于跨境支付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影响企业选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因素有哪些?
顾玮: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升值、跟其他货币之间利差加大等因素可能成为企业选择用人民币结算的动力。当然,除了外汇波动之外,企业还会考虑自身的风险敞口,再做出决定选择哪个币种结算。
其次是企业的议价能力,如果企业没有议价能力,任何非本币的货币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风险敞口。如果企业的议价能力够强,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本币;相反的,如果企业的议价能力不够强,则可能会跟随使用交易对手方选择的货币。此外,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功能性货币,中国企业基本上是用人民币作为功能性货币,但是跨国公司可能用欧元或者美元。这中间就会有一些外汇换算,那么企业就会思考用哪个币种来结算,才能更好地管理风险。
之前美元和人民币利差明显的情况下,对于企业的资本或者存余,他们可能更加希望变为回报率会更好一些的美元资产。但是,这永远是政策的互相博弈,如果将来出现美元下行,可能更多的资金会倾向于看好人民币资产。不过,对于实体企业来说,大部分公司是以实体的交易需求为主,不会追逐短期的利益。尤其是跨国公司,它们有很清晰的风险管控框架,不会因为一点点的交易空间就套利。
留住外资企业仍需保持政策稳定性
21世纪:最近一段时间发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较为宽松,加之技术不断发展,您觉得目前的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来说有哪些吸引力?
顾玮:中国是一个很大且有需求的市场,拥有全面的供应链,全链路生产制造,这些对于外资企业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从成本角度来说,或许东南亚或者墨西哥、拉美市场等,在人力成本上或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供应链的全面性而言,中国市场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从当地市场的需求端来看,中国人口基数大,一些相关行业比如零售、医疗等,还是会对中国市场保持投入和兴趣的。
21世纪:目前,留住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长远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阻力?
顾玮:现在大部分政策还是很支持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外资企业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透明度。有些外资企业可能存在一些疑问,比如我今天做了这个业务,明天这个业务是不是能享有同样的政策导向,涉及跨境业务的公司难免会有这方面的担忧。
另外,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不同城市都设有网点,由于我们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政策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这也很正常。从外资企业的管理角度来说,比如会希望在北京享受的政策,是否能够沿用到上海、成都、广州等等,这样也方便公司去做异地集中化的管理。在这方面,我们看到政策上其实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并希望未来会继续推动更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21世纪: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和中资企业做出海业务各有什么特点?摩根大通如何帮助中外企业做好跨境交易?
顾玮:对跨国公司而言,跨境交易关注的重点是集中化的资金管理,流程能否更加数字化、简单化,以及资金在全球范围的调度是否灵活。
对于中资企业走出去,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近年来到中东、东南亚,或者是拉美成为一大趋势。企业走出去后,一开始出海的布局是以销售团队为主,主要的资金管理还是在国内。
摩根大通的差异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跨境业务上,不管是跨境公司在华运营,还是中资企业出海,我们都能提供相应的资金管理方案,也会继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摩根大通集团的全球网络遍布超过100个市场,我们在当地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包括对本地的法规、合规要求的理解等等,这些经验都可以与客户分享,助力他们的海外市场布局。我们希望继续发挥所长,帮助国际企业和投资者了解中国、扎根中国,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