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步发力显效,我国中小企业多项指标出现积极的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工业和信息化部刚刚公布的中小企业运行指数显示,10月份指数位于荣枯线以上,10月中小企业生产指数为50.7%,已连续6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从销售端看,国内市场需求回暖,带动中小企业国内销售大幅回升,10月中小企业内贸指数为50.2%,环比上升3.7个百分点。此外,10月中小企业出口指数为51.9%,连续7个月处于景气区间。
另一项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较9月上升0.3,为2023年3月以来最大升幅;其中分项指数、分区域指数也全面上升。调查显示,10月份完全开工的企业占总体的40.2%,环比上升4.4个百分点。从分区域指数看,10月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SMEDI分别为89.9、89.7、88.0和81.2,分别较上月上升0.4、0.2、0.6和0.9点,呈现全面上升态势。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比2018年末增长51%。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他们是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又是吸纳和调节就业的“蓄水池”,同时,他们也广泛分布于细分领域、专注于产业链配套,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好的地区往往就业更充分,经济也更活跃,人民生活更富裕。
近几年,由于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减弱、融资难融资贵以及用工成本升高、与大企业协调度减弱等困难,已成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需求不足问题会首先作用于一些中小企业,影响其生存以及职工就业,并成为民生问题。随着我国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促进市场需求回升,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中小企业的关键指标并不是数量和生存,而是质量。2019年,央行与原银保监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基本在3年左右,创办3年之后依然可以维持正常经营的企业只占总数的1/3。为了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聚焦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相关部门公布,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会还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未来三年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要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初步构建起供需适配、保障有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好质效。
但是,中小企业当前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推动其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要坚持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比如当前企业普遍反映应收账款比重较高,上游大企业拖欠问题较为突出,这也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更高,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负担。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方的财政压力显现,部分企业反映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增加。因此,除了扩大有效需求来改善中小微企业的市场环境外,还需要持续推进市场治理,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