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我叫巴里·马歇尔。”在11月16-18日举行的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向媒体用流利的中文介绍自己,展现出他轻松幽默的一面。
马歇尔是澳大利亚科学家,目前担任澳大利亚顶尖科研院校西澳大学(UWA)的临床教授。2005年,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关系,他与罗宾·沃伦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还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他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论坛上,马歇尔多次谈到了他与中国的联系。2019年3月,深圳大学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马歇尔担任该实验室主任,并从2024年7月起担任深圳大学讲席教授,“实验室在大湾区开展了很多合作活动,未来合作可能会在大湾区新的实验室进行,对此我很期待。”
在粤港澳大湾区做科研,马歇尔对这里的先进科学仪器印象深刻,直言“在大湾区做科研的人真的很幸运”。他表示,生物科技领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空间广阔,预计会有很多科研人员都会想来到广州南沙,并与这里从事生物技术孵化器研究的科学家合作。
马歇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还围绕着国际科研合作、中澳互换学生交流学习等话题展开。
巴里·马歇尔。资料图
国际合作有助减少疾病
相信不少人会对马歇尔印象深刻。这位操着流利中文且略带幽默的科学家,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上,他用汉语打招呼开场,用一句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描述人类与幽门螺杆菌的斗争。
论坛上,他回忆起当年与拍档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罗宾·沃伦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关系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马歇尔与沃伦一起分析了上百位病人的活检样本,并在多次尝试后,马歇尔终于在培养皿中培育出了一种此前未发现过的细菌,后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
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马歇尔曾自愿吞下菌液,证明该菌能在胃中生存并引发胃炎,这一成果革新了人们对胃病的认识和治疗方式。“通过技术的干预,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我的愿景是全球各国可以多进行合作,减少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疾病的发生。”马歇尔频频提到“合作”一词。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歇尔谈起之前在比利时参加国际会议时进行分享,之后很快有来自美国、欧洲各国的学者给他写信,向他询问是如何培养细菌,并就此进行讨论和研究。因此,马歇尔认为,国际合作有助于新型科学的开发。
他举例称,比如科学家在动物身上发现了寄生虫,他们还在寄生虫体内发现了细菌。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这可能不重要,因为情况很普遍,但其实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科学家分享称,在澳大利亚,羊身上的寄生虫会导致羊产生腹泻,每年给农民带来多达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若不交流,往往不会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马歇尔进一步表示,中澳医疗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特别是中国科学家赴美澳等地学习可获取不同体验,回国后有助于推动国内科研发展。未来中澳双方可在教育交流、科研项目等方面深化合作。
谈到国际合作,人员和信息流动的便利性也成为关键问题之一。马歇尔认为,随着各项技术如护照和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出入境变得更加容易,签证政策有所优化,这有助于科学家便捷地前往中国参观学习,“我想我也会带着我的孙子孙女们来这里度假,看看大湾区里发生的有趣而巨大的科学进步。”
好奇心驱使研究
“研究往往是由好奇心驱动的。”马歇尔阐释了他从好奇心进入实验的过程,在医学发展的过程,往往要挑战行业以往的认知。
论坛上,当谈到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未来时,他特别强调了癌症防治的重要性,并表示治愈癌症仍是未来十年科学界研究的重点议题。他还介绍了多项前沿研究,包括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新型疗法,以及创新的早期筛查方法。“如果在中国治疗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每年可以挽救约20万人的生命。”他说道。
“每六年的医学进步就能增加一年寿命。”对于未来医学发展,马歇尔展现出审慎的乐观。同时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也代表着医学界历经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在精密仪器的协助下,能带来医学惊人的进步。
而始终保持好奇心,是他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建议。
他曾表示,在医学科研领域,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往往认为,所有奥秘都被揭示出来了,但其实不然,有很多事情并没有被理解透彻。而且很多医生做解释时通常没有相关数据的支持,只是习惯上会将症状归咎于某个原因。马歇尔还表示,有些科研人员可能出于好奇发现了某些有趣现象,但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就需要做实验,从实验最终到耐心证明出重大发现,这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
马歇尔表示,希望研究出更多效益更高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全球健康情况。与此同时,他还十分关注年轻科研人员的日常。“若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电脑上,会让人变得不健康,年轻科研人员要关注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马歇尔强调称,实验室以外的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他建议,年轻科研人员除了保留进行临床试验和在电脑工作的时间,还要抽时间进入社区,参与一些其他小会议并做一些问卷调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马歇尔看来,科研人员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技术和科研的传播。
年轻科研人员应该维持怎样的生活方式?马歇尔建议,其实科学家们可以花一些时间阅读期刊,而不只是做日常的工作,“同时,我鼓励在确保科学家参加科研时,每年都去一次国际会议,满足他们与同行见面交流的机会。”
(实习生谢子颖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