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大会闭幕:达成团结契约,中国承诺持续推动气候行动

2024年11月26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缴翼飞

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于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闭幕。大会就落实《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通过20余项决定,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COP29还明确了到2025年各国需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并计划依托全球碳市场机制进一步推动合作减排。

COP29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大会闭幕式并发言。他指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将始终坚定与各方一道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和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设备更新带来新一轮节能改造

早在大会开幕之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Simon Stiell)就强调了加速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他表示,如果至少三分之二的国家无法迅速削减碳排放,所有国家都须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行动,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126亿吨。和其他国家相比,2013年至2023年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快于印度、美国、日本和欧盟。

在COP29大会期间,中国角举办的“节能降碳 中国行动”主题边会上,中国公布了最新的节能降碳“成绩单”。

数据显示,中国持续推动碳强度下降,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55.3%;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装机容量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文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仍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全面绿色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中国将信守“双碳”承诺,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方案。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环境与气候治理观察(2023)》也显示,在人均GDP和人口数量“双增长”的预期下,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存在较大的刚性需求。亟须推动能源消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亟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产生活用能条件,以及加快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目前,中国已经加紧采取新一轮节能降碳行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对未来两年的碳排放和能耗指标提出明确要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积极推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也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节能降碳改造提供了新契机。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有关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巨大。比如,超过60%的存量锅炉、电机、变压器等设备能效低于先进水平,超过1/3的存量建筑不满足节能建筑标准。

在文华看来,“两新”政策既是一项经济政策,也是一项气候政策,既有力促进了投资消费,也推动了先进节能高效产品设备更大范围推广应用。预计今年仅大规模设备更新就可带动更新设备超过200万台(套),节约能源约2500万吨标准煤。

中国碳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

推动重点高耗能领域的节能降碳工作主要在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行业企业碳排放成本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便捷性,这就需要发挥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作用。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中国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在COP29的“中国碳市场创新与管理实践”边会上,赵英民指出,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建设,中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形成了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的配额分配方式,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压实了企业碳减排责任,推动行业低成本减排的作用逐步显现。2023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和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分别下降8.78%和2.38%。

电力行业作为目前唯一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在以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的行动中取得有效进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电力行业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相比2018年,2023年全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8.8%,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4%。同时,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开展了元素碳实测。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3日晚的COP29会议上,近200个缔约方打破多年多边谈判僵局,终于就《巴黎协定》第六条下国际碳市场机制达成一致。这标志着《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已经明确,《巴黎协定》中最后一个未决项目最终确定。这也将显著推动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在《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6.4条)框架下,中国的CCER机制将能够与全球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碳信用交易,吸引国际资金支持国内绿色项目的发展。

而按照相关部署,中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将迎来首次扩容。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这意味着,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由2200余家增加至3700余家,覆盖碳排放量由50多亿吨增加至80多亿吨。一个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将逐步形成。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