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 北京报道 12月15日,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根据国家能源局预测,2024年全国煤炭产量约47.6亿吨,原油产量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方,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从装机量看,2024年我国发电总装机约33.2亿千瓦,发电量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其中,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亿千瓦以上,占新增装机的85%以上,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成效。
图: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现场(图片来源:国家能源局官方微信公众号)
同时,会议明确了十项重点任务,明年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科学谋划编制“十五五”能源规划,发挥好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风光装机提前超额完成2030年目标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预计将达到3亿千瓦以上,占新增装机的85%以上。截至2024年底,全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全国光伏装机约8.4亿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风电光伏总装机13.5亿千瓦,提前6年多实现“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
会议也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放在了首要任务之中,明确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改革为动力、安全充裕为前提、经济可行为基础,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更大成果。
“能源供应低碳化是能源供应侧转型的主要途径,非化石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是核心要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量一半以上。如何跨越“油气时代”直接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替代煤炭,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可循。能源转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要突破绿色、经济、安全的三重制约,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安全保供、稳定就业等各种因素,才能持续推进。
本次会议也进一步明确,将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2025年我国将坚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全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亿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超过11亿吨标准煤。
此外,在核电方面,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志在会议上介绍,2024年江苏徐圩等5个项目的11台机组获得核准,全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102台、装机1.13亿千瓦,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核电大国。2025年我国将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在建核电工程建设,建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等机组。到2025年底,在运核电装机将达到6500万千瓦。
煤炭煤电继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具备随机性和间歇性特征,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化石能源的稳产保供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持续推动煤炭稳产稳供,智能化产能占煤炭总产能的比例提升至50%以上,全年全国煤炭发电量约47.6亿吨。
会议指出,明年将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职责,全面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全力完成能源保供任务,发挥好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吕文斌表示,能源转型要始终坚持“先立后破”,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长和电力系统控制能力逐步增强的基础上,煤电一边从基荷电源向调节电源、备用电源逐步转型,一边自然退役。到2035年,煤电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资源的角色更为明显,发电小时数将不断降低。到2050年左右,煤电主要作为电力系统的应急电源和备用电源,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保障作用。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孙贤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未来20年内,化石能源在中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未来几年里的产量和用量都还会保持小幅增长,只不过新能源的增长速度更快。此外,能源结构转型涉及成本问题,例如我国火电厂平均使用寿命仅15年,而设计寿命为35年,如果过快取缔火电厂,可能会损失十多年的生产效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低碳化改造。
“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到使用寿命到达期限,就不再新增煤电机组了。”孙贤胜说。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改造升级煤电机组1.8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超过800万千瓦。
此外,随着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结构中比重持续上升,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预计,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超过6000万千瓦,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调度应用持续增强。
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分析,随着中国新能源占比不断增大,传统储能技术难以满足稳定电网的需求,难以解决新能源发电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预计新型储能在电力储能中的占比将在2024年底超过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运热潮将进一步席卷全国,尤其是受原材料、绿电、土地、人力等要素驱动,部分产业将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明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会议明确,明年将纵深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加快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体制机制,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推进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目前,我国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经正式运行。国家能源局预计,2024年全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约6.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指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将分为“三步走”,时间节点分别是2025年、2029年和2035年。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电力市场顶层设计基本完善,实现全国基础性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基本规范统一。跨省跨区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实现有序衔接、协同运行。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显著提高,促进新能源、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监管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占比持续上升、电网结构日趋复杂、安全稳定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计划为主、分区平衡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必须要过渡到市场为主、全国统筹的模式。”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在此前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发布会上强调,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供需变化的电力价格,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挖掘系统调节潜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电力保障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1日起,我国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正式施行。
会议也明确,将以贯彻实施《能源法》为契机夯实能源法治根基。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能源法》打破了能源的条块分割,从整个能源体系的发展层面,对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其中鲜明的低碳转型要求,对石油和化工行业来说任务非常艰巨,更要有长期性的战略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