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张晓慧 深圳报道
3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上千家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集聚的深圳坪山,应该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企业创新潜力,提高区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12月16日,坪山出台《深圳市坪山区关于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若干措施》(下简称《若干措施》),对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新载体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
12月17日,“深圳市坪山区政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联络处)”在中南大学揭牌,拉普拉斯、理邦仪器、精森源科技等多家坪山企业在活动现场提出企业创新需求。
这场政、产、学三方共聚的活动可以看作是坪山推动产业研融合的缩影,亦是其提高城区创新力的实践之一。近年来,在持续鼓励企业创新的同时,坪山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创新主体“串珠成链”,探索培育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若干措施》是广东省内首个县域级“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也是坪山多年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后形成的规范性的制度政策,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范式指导和资金支持。
为城区科创中心加设“外脑”
距离坪山与中南大学上次合作仅过去一年时间,为何此次又有“大动作”?从其合作成果便可知晓答案。
2023年12月,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落地(下称“坪山中心”),承担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的功能。一年时间,坪山中心促成中南大学教授团队联合坪山企业申报了5项深圳市重大专项课题、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20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超过3000万元。
深圳大学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有很好的创新生态,形成了比较好的新兴产业接续发展的机制和态势,短板则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欠账太多,大院大所大学跟不上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
坪山的“破题”思路是引进研究院所,并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而这无异于为坪山打造科创中心加设了“外脑”。
在辖区高校深圳技术大学以外,坪山先后引进了北理工深圳汽车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所超滑技术研究所、深圳湾实验室坪山转化中心、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等科创平台。坪山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坪山共有204个创新载体,其中2024年新增27个。
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产学研融合的支持力度,从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新载体建设、转化项目入驻融资等产学研全链条给予资金扶持,共9条10款具体举措。
将创新主体“串珠成链”
如何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潜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完成度?
深圳的经验是让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2023年深圳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085.7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3.3%,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大学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向南方财经全媒体分析,深圳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官、金、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优势在于企业有捕捉市场信号的能力,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坪山的创新实践也遵从着这一逻辑, 2023年坪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7.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67%,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到97.7%。在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赛道,坪山的企业亦屡有突破,今年有5家企业上榜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
不过,从坪山近两年加快引入外部科研力量的实践不难看出,在保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坪山正在主动吸纳更多的创新主体加入,并且在努力推动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有机合作。
坪山中心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合作体系,依托中南大学有色金属、生物医药和轨道交通等优势学科,结合坪山产业生态体系的应用场景,坪山打通了科学技术研发(中南大学实验室)—项目转化(坪山中心)—科技企业产业化(坪山转化基地)的项目落地全链条,覆盖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成立以来,坪山中心已经促成中南大学教授团队与麦捷科技、中金岭南科技、昊岳科技、深圳燃气研究院、绿电科技深圳能建等12个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坪山区委书记杨军介绍,接下来双方将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中南大学的“硬科技”在坪山走完“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