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若说AI大语言模型讲述的是人类共性的故事,那么AI可穿戴设备则是将聚光灯对准了多元化个体。也正因为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体验,这才给了AI可穿戴设备百花齐放的春天。
然而,在与不少AI硬件出海公司老板聊过后,我们发现广阔的市场背后处处面临抉择。甚至有不少问题是具有排他性的“二选一”难题。其中,最经典的两个必答题是:出海还是内销?先靠向偏“软”的大模型还是先进入偏“硬”的手机厂供应链?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左右了创业团队往后的发展策略。第一个地域选择的答案,往后还将延伸至定价和渠道上的策略选择;第二个站队问题,则与背后生态发展息息相关。
若放在过往,创业者还有时间慢慢琢磨,高明的人甚至有机会探索出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路子。但在竞争烈度加剧和地缘政治升级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眼下创业者需要在创业初期就给出答案。
从生理到心理都已是两个体系
过去在全球贸易高度分工的背景下,地域不是一个选择题,大多数创业老板都心怀天下。但现在地域就像是加入游戏界面前点的技能属性,若是一不小心“点”反了,后续将很难走出新手村。
那么地域属性的不同,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
从软件层面来说,AI大模型现在已经分裂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在BAT大厂、字节、华为等老玩家的基础上,加入了KIMI、智谱等新生代公司;国外市场则是在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中逐渐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但不管新老如何交替,有一点可以明确,受语言环境等多重因素,国内外大模型已经分裂成两个体系。这意味着,创业团队从诞生的那一天就要明确,放入自家AI可穿戴设备的“大脑”是说中文还是英文。
而这看似微小的语言选择,也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就能解决,后续还涉及模型数据的积累和反馈。若想要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则需要养至少2个不同的团队分别做本地化调试,不然在版本迭代速度上就会落后于市场。
除了软件层的问题,硬件上还将面临人体工学上的不同。例如欧美人鼻梁更为立体,在AI眼镜的制作上与亚洲人佩戴的镜架高度不同。另外,由于欧美人眼球颜色较浅,所以更偏向带有色墨镜,而亚洲人则多为透明有度数的近视眼镜。那么在硬件制造上,创业团队就需要根据不同人种使用习惯,来进行用户调研,这对于不少中国团队而言,可谓是一种挑战。
此外,近几年,不少公司还在产品使用上附加了民族传承。从中国服装行业流行起的汉服马面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AI可穿戴设备与服装搭配高度关联,因此往后在产品上如何通过包装让用户高度认同,也将成为一个重要得分项。
既然海外市场有那么多需要重头学习的东西,为什么国内团队还是要前赴后继的出海呢?一位老板在采访中坦言,在价格方面,海外消费者更具购买力,可以把商品单价定得更高,使得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以数码产品为例,海外用户的尝鲜价约在99-199美元区间,而国内的价格区间往往在100-300人民币区间。
因此,国内不少初创公司一上来就选择将产品扎根于欧美市场。而这也使得游戏规则变了。从融资方式上看,目前国内创业团队更愿意通过海外众筹平台来获得第一桶金,而不是再国内VC圈里融资后再在出海。
一位美国众筹平台中国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来是团队可以通过众筹平台直面目标用户,方便测试产品在目标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二来是减少了融资周期,要知道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市场里效率就是生命。
两柄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除了游戏规则变了,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化学反应还将会继续分化这两个体系。而这里面的化学反应则与海内外擅长的产业有关。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硬件供应链上有领先优势,而美国作为互联网诞生地,在软件产业上已有着成熟的市场和不断创新更迭的体系。可以说,中国在硬件端有制造优势,美国在软件端有创新优势。从结果上来看也是如此。全球十大手机品牌中,中国品牌独占八个;而美国股市“七巨头”中四家都是以软件业起家的科技股。
而AI可穿戴设备恰好是一个既需要软件又需要硬件的产品。因此,往后初创公司在软硬两个体系的选择上,也将面临分化。若是优先选择与全球最顶级的大模型公司一同研发产品,那么将不得不在手机终端上做出取舍。
当然国内也有自己的大模型公司,但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更喜欢直接下场收购硬件公司。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字节跳动今年5月刚下场全资收购了一家OWS开放式耳机品牌Oladance,就在同年10月快马加鞭推出了一款搭载豆包AI大模型的AI耳机Ola Friend。可以见得,国内大厂们的触手已经伸向了硬件端。虽然国内大模型还陷在价格战里,但硬件端的整合在内部已纷纷提上日程。
若是选择手机厂商是否局势会更明朗些?毕竟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往后穿戴设备第一个要兼容的终端就是手机。而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将在功能和价格上给予创业团队更多选择空间。
然而,这样的想法却忽略了手机里搭载的软件生态系统。一位AI耳机创业公司创始人表示,在他们看来选手机不是选品牌,而是选操作系统,也就是先适配iOS还是Android的问题。一切又回到了“二选一”上。
不仅如此,上述AI耳机创始人还称,他们会有意识的远离手机厂自研的耳机场景。一方面,作为手机产业链延伸而出的品类,耳机是各家手机厂兵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手机厂自研耳机主要面向通用场景,若是与手机厂商捆绑太深,将会模糊掉自家耳机在专业场景里的价值。
如此看来,先跟硬件厂站队,还是先跟软件厂谈合作,将会是一个需要多方权衡的抉择。这在当下将是一个比地域更难读懂的题。然而,资本却对初创团队的要求日益严格,多个投资人都向记者表示,对于AI可穿戴设备,他们既要硬件能力强,又要软件适配度高,还要海内外都通吃。
但这一切艰难在“风浪越大,鱼更贵”的趋势中,依旧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后浪汹涌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