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与日产要合并?鸿海在截胡,日产成了香饽饽了?

2024年12月20日 14:21   江瀚

今年以来,关于日产汽车的问题我们都已经讨论多轮了,在日产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一个消息传来,本田正在准备和日产合并,然而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紧接着就传来了鸿海要截胡的消息,让人不禁想问这鸿海要成香饽饽了?

一、本田和日产要合并?鸿海还要截胡?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打算抱团取暖。

据日经新闻报道,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据悉将进入合并谈判阶段,双方正在考虑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并将签署谅解备忘录。此外,两家公司还计划将日产持股24%的三菱汽车纳入控股公司旗下。如果三家企业整合成功,年销量将超过800万辆,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日产和本田均表示,有关合并的报道内容并非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宣布。两家公司在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正如今年3月所宣布的那样,本田和日产正在探索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以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声明补充称将在适当的时候向利益相关者通报任何最新情况。

受此消息刺激,当日日本股市开盘后,日产汽车、三菱汽车股价直线拉升,前者一度暴涨24%,触及日内交易上限,后者的涨幅也超20%。

然而,据界面报道,鸿海科技集团据悉已与日产汽车接洽,寻求收购后者多数股权。知情人士表示,鸿海一直在大力投资建造电动汽车工厂,该公司对日产包括汽车在内的全部资产感兴趣,而不仅仅是这家公司的工厂和设备。目前尚不清楚日产是否已与鸿海进行实质性讨论,还是已经拒绝了接触。报道还指出,鸿海的电动车首席战略官关润(Jun Seki)曾担任日产的副营运官。

二、日产成了香饽饽

在当今汽车产业格局面临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本田与日产是否会合并以及鸿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成为了整个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日产汽车的问题当前的确不小。日产汽车近年来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使其陷入了巨大的压力漩涡之中,也使得合并成为了一个看似颇具吸引力的选择。

一方面,从财务状况来看,日产的盈利能力出现了明显下滑。今年以来,日产几乎是坏消息不断,整个全球业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态势,部分车型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导致营收减少。同时,成本控制方面也面临难题,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研发投入的高成本回收周期长等因素,使得其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格局中,日产的地位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传统汽车巨头如丰田、本田等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同时,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等,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对以日产为代表的日系传统燃油汽车市场造成了巨大的颠覆。

其次,日产问题不少但吸引力也挺大。尽管日产面临着经营问题,但其依然是一家拥有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汽车制造商。日产的品牌价值、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都是其宝贵的资产。这些资产使得本田和鸿海等企业对日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本田的角度来看,作为日系汽车制造商的第二把交椅,本田这些年同样面临着电动化转型的压力,虽然本田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通过与日产的合并,本田可以获得日产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的经验,加速自身的电动化进程。同时,合并后的新实体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汽车市场的挑战。反观鸿海集团,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家在电子制造领域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近年来,鸿海集团积极进军汽车行业,通过收购和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在日产的收购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也很重要。

第三,日产这个香饽饽到底会花落谁家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虽然鸿海的优势也不错,但本田合并日产确实具有更大的优势。本田和日产都是日系汽车制造商中的佼佼者,拥有各自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合并,两家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加速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合并后的新实体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品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

此外,本田和日产在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在软件、电池和其他电动汽车相关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这些合作为未来的合并奠定了基础,并增加了合并成功的可能性。

当然,无论是本田还是日产,在新能源赛道都需要赶快转型,而且即使合并之后,转型问题依然存在。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等新兴企业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并且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这就直接导致传统汽车企业巨大的挑战。本田和日产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虽然已经有所行动,但与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本田与日产的合并无论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潜在的优势。然而,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日产的转型都已经刻不容缓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