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与此同时,会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仅次于煤炭,其稳定发展对于保障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正面临深刻调整。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石油行业正处于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优化供应链管理,并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推动石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和重要方向。
这需要首先明晰人工智能赋能石油行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具体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应用投入较大,经济性挑战凸显。在石油行业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例如,智能化的钻井和开采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现有的油田多数已经步入开采的中后期阶段,低碳背景下石油资源的开采面临严格的环境保护约束,未来的石油消费量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也呈现下降的趋势。鉴于此,在石油行业投入如此之多的资金进行设备换代升级,而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未必能覆盖初期成本,导致部分企业望而却步。
其次,政策与发展规划滞后,监管与支持力度不足。现有的石油行业发展规划是建立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难以及时匹配新技术应用场景,有效地预计市场形势的迅猛变化。人工智能在石油领域的应用涉及多个细分行业,与之对应的新兴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主管部门很难及时捕捉市场技术变化趋势,相对应的政策法规可能会滞后于市场发展进度。这就导致人工智能在石油行业的应用缺乏与之对应的监管体系,进而无法有效评估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应用风险。此外,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现有制度下缺乏针对石油行业智能化转型的体系化监管框架,使政策支持、标准制定与风险评估难以同步跟进。不同行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也可能延缓针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政策及时落地。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倒逼石油行业提高环保标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快速应用和“双碳”目标的明确推进,社会对清洁能源和绿色生产的期待不断提升,石油行业正在接受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油田、管道和炼化过程的实时数据监测和精确分析,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环保问题。然而,这也意味着监管部门和公众能够更轻松地捕捉到生产过程中的不合规环节。在此背景下,石油企业不仅需投入资源加强环境治理和生产工艺优化,还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实现环保绩效的提升,将被动的环境合规转化为探索绿色转型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也难以支撑石油行业智能化转型。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复合技能,对现有人才的技术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石油行业高质量发展,也需有针对性地多点发力:
一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夯实智能化转型基础。一方面,完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推动石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同时建设产学研平台,促进人才队伍培养,提高石油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晋升与培训机制,加大对石油行业从业人员的数字技能培训力度,引入跨行业人才培养经验,提升石油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竞争力。
二是及时调整石油行业监管政策及发展规划,加速适应智能化变革。政府部门应明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石油行业带来的变革,并且评估这些变革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以此对现有的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考虑一线员工不熟练操作、新设备故障率高等问题,可能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造成困难,监管政策应高度重视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组织石油行业员工参与人工智能相关培训,并且及时掌握复杂设备的操作。结合“双碳”目标及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及时制定调整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于石油行业的发展规划,以此确保石油行业相关的政策与发展速度相匹配。
三是依托人工智能驱动绿色创新,实现低碳转化与智能化相融合的发展。一方面,在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中引入智能化监测与优化技术,推动生产环节的降耗提效,减少环境风险和碳排放。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利用人工智能强化风险识别与环境监管,助力石油行业加快向低碳路径过渡。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石油行业的绿色监督与管理体系,时刻紧绷安全弦,杜绝重大石油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在护航石油行业低碳发展的进程中,同步推动人工智能在石油行业的深入应用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