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超3500亿 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期

2024年12月24日 16: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郭聪聪
在深水区内,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来谋求纵深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郭聪聪 北京报道

随着2024年的金融科技浪潮席卷全球,支付科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正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浪潮也影响着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近年来,多家银行纷纷按下数字化转型“加速键”,致力于对各项业务流程实施全面的数字化重塑,以数据驱动替代经验驱动。

然而,在蓬勃发展过后,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现已迈入进入深水区。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发展报告(2025)》(下称《发展报告》)中显示,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将从“夯实基础”进入“业务赋能、差异化创新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深化阶段。

在深水区内,银行正积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以谋求纵深发展。

易观千帆发布的《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洞察报告》显示,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规模由2019年的2252.60 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558.15 亿元,年均增长14.48%。其中,商业银行科技投入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占金融机构投入的比例稳步提升,从2019年的76.80%上升到2023年的77.50%。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创新科学家张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强调,金融技术在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面临挑战

在银行业数字化发展中,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正在面临挑战。

大型银行借助数字化能力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线上渠道持续下沉经营重心,中小银行传统的优势业务范围正在逐步缩小,中小银行的本地业务也在面临大行的竞争压力。此外,由于资源禀赋与约束条件的差异,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路径上的选择也存在较大不同。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中小银行“立足区域、服务本地”的定位日益明确,《发展报告》指出,为了与国有大行实现差异化竞争,中小银行更加需要借助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思维来提升业务效率、客户服务质效,创新金融产品,并严把风险防控。

具体而言,中小银行需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同时,中小银行应深耕区域市场,发展三农特色业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农村信用信息数据体系,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创新,实现精准滴灌,助力三农高质量发展。此外,中小银行还应着力加强数字化运营和智能风控体系建设,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准入、便捷申请、“人+机”审批、自动放款、智能预警等功能,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授信作业效率。

金融科技助力银行业数字化纵深发展

在深水区内,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来谋求纵深发展。

金融科技主要包括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攀升。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

张然指出,金融科技,如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银行的运营效率,例如在风控审批和客户服务中增强了智能化应用,并且AI技术助力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改善客户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在风险管理,人工智能通过风险预警和反欺诈检测强化了系统的安全性。此外,AI的数据分析能力,帮助银行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决策,提高了业务精准度和响应速度,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然而,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安全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关键的使用端口,银行APP的安全是保障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张然透露,在此前某中小银行使用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时,由于原有工具未能覆盖复杂对象的数据流分析,导致关键交易系统中的漏洞未被发现。此外,在某大型银行的微服务架构中,客户信息的处理分布在多个服务之间,SAST工具难以分析跨服务的数据流,也存在潜在的数据风险。

对此,张然表示,近日《金融业应用安全测试产品检测能力评估准则》的团体标准已经发布。作为该团体标准的起草者之一,他认为该团体标准为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设立了明确的检测能力评估框架,从完整度、准确度到性能等方面提供了规范指导,有助于金融机构更高效地选择和使用安全测试工具。同时,该标准还为金融机构满足合规要求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整体网络安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