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连线|回顾: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百岁人生

2024年12月30日 23:43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李依农,吴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依农 上海报道

美国前总统卡特逝世 享年100岁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卡特中心12月29日宣布,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当天在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卡特一生中扮演过多种角色:农民、海军军官、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更是在其总统任期间推动了许多历史性事件,包括中美建交、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等。与许多美国总统不同,他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带有一种务实的“草根”风格。回顾卡特的总统任期,有怎样的特点?他的个人背景如何影响了其政策选择?我们来听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的观点。

传统朴实的“好人”形象

王义桅:美国的总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美国人。第一类是传教士,他们执着于向外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卡特就是典型的推广民主价值观的总统;第二类是商人,比如特朗普;第三类是律师;第四类则是军人。

回到卡特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是南方的农场主,这一点非常有意思。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而今天人们也普遍认为农业是美国最大的优势之一。农场主这种身份让卡特对世界的理解与北方工商那种扩张式的、依靠武力的方式不同;比如和今天华尔街一些利益集团背后支持的政客不太一样,卡特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好人”角色,这确实可能和他的农村背景以及他传教士般的精神有关。

在美国人眼中,卡特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朴实的“好人”形象,他几乎成为这一角色的代名词。当然,他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任期内实现了中美建交。

任期内内政领域作为有限

王义桅:总的来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传教士般的理想主义精神、好人角色以及农场主的朴实个性。中国记住了卡特对中美建交的贡献,而美国人对他的印象则是他像一个比较有良心、讲价值观的好人。然而,也正因为他的理想主义,他在治国方面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显著的成就,比如提升竞争力或赢得冷战等,所以卡特在内政上的作为有限。关键还是在卸任后,他依然致力于推广和平与友好的价值观。

中美建交的推动者和决策者

作为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是中美关系开启新篇章的见证者。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卡特将此视为自己“一生中最英明、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卡特与中国的缘分远不止于此。年少时,受他舅舅的影响,卡特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卸任后,他曾数十次访问中国,与多届中国领导人与人民结下深情厚谊。2008年汶川地震后,即将年满85岁的卡特和妻子来到灾区,协助修建房屋。

在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之后,卡特撰文强调,美中关系对两国乃至世界都至关重要,美中应以对话沟通化解分歧、修复裂痕。他还强调,中国的崛起并不是威胁,而是机会。

如何看待卡特在推动中美合作方面的贡献?这些努力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我们来听一听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的解读。

对中美关系影响深远

王辉耀:我认为卡特在中美建交的历史上功不可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在他的总统任期内。虽然是由共和党开启了中美的交往,但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卡特的重要贡献之一。此外,在其任期内,他还与中国签署了首个《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一直到现在,40多年来仍在延续,这一协定近期(12月13日)又再次续签了5年。可以说是作为他的外交成果及传承,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认可。在目前中美遭遇风波起伏的局面下,贡献是巨大的。

积极推动中美人文交流 

王辉耀:卡特还开启了中美留学生交流的先河。在他执政的时期起,美国就接收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直到今天,每年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将近一半前往美国,这种长期的人文交流作用是非常大的。

另外,卡特在50多岁卸任以后,在他将近半个世纪作为前总统的时间里,是所有前总统里的楷模。他建立了卡特中心,专注医疗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包括推动平民建筑房屋等项目,他也经常来中国。我曾有机会去卡特中心参加过几次会议,都是在积极推动中美人文交流。

卡特对中国是非常友好的。作为见证了中美建交的总统,在两国的科技、留学、人文交流等领域贡献深远。如今,卡特的外交遗产正在被重新评价,而且会对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必须要继续保留对话、接触与沟通;强调合作,不能把对方看作是对手。我觉得卡特的去世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思考,提醒我们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编辑:和佳

记者:李依农 吴斌

制作:李群

拍摄:胡凯文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海外运营编辑: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