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泓源 北京报道
电影市场还在寻路。
2025年1月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425.02亿元,同比下降23%;观影总人次为10.1亿,2023年同期为13亿。从票房规模来看,2024年总票房体量与2015年相当。
这还建立在影院规模继续扩张基础上。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影院数达到1.321万家,同比增长3.9%。随着大盘同比明显下滑,影院经营面临困境。当年,单影城票房同比下滑25.9%至320万元,2019年这一数据为560万元。
从制片端来看,市场也在收缩。2024年,国内上映影片数量为501部,2023年为512部,2019年为572部。
整个市场都在等待回暖。
2024年总票房体量与2015年相当。猫眼/制图
“争议”冠军
事实上,不仅影片数量收缩,卖座的影片也在明显减少。
在2024年,票房破5亿元的影片同比减少15部。具体来看,贾玲自导自演的《热辣滚烫》以34.60亿元票房拿下年度冠军;韩寒编剧并执导的《飞驰人生2》以33.98亿元排名第二;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以33.27亿元票房排名第三;张艺谋执导的《第二十条》以24.54亿元票房排名第四;《熊出没·逆转时空》以20.06亿元票房排名第五。
总体来看,系列化“大制作” 影片未达预期,以《热辣滚烫》为代表的中等影片商业回报出彩。
当然,这可能有大制作影片延期上映关系。比如,备受关注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最终延期到了2025年春节档上映。
回到中等影片来看,营销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春节期间,《热辣滚烫》抖音热度指数均值超3.8亿,主话题播放超384亿。
但这部影片也引发了种种争议。
在拍《热辣滚烫》时,为剧情需要,贾玲先增重四十斤,挺过瘦身瓶颈期,再减重一百斤。可从拍摄完成度来说,不一定那么高。
在豆瓣高赞评论中,有网友提到,“看点真的只有贾玲减肥”。“成功的明星电影而非电影。”这是在豆瓣关于《热辣滚烫》的另一句高赞留言。
贾玲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她在近期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坦承,自己确实感觉到成功瘦身后观众缘开始松动了。“可以慢慢再重新培养感情,没关系的。懂我的自然就懂了,体重少了,魂又没换。给观众一点时间,也给我自己一点时间。”贾玲说。
回头来看,行业的波动从客观上放大了贾玲的特殊性,2024年太缺商业大片了。
“危机已经到来,改变迫在眉睫。”当年8月末,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在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致辞中,如此形容中国电影状况。
缺片延续
背后是行业的机构性问题待解。
毛羽就提到,中国电影的企业还很弱小,拥有完整产业链、专业分工细致、发行网络健全、雄厚资金支持、抗风险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强大的电影企业还在成长路上。“中国电影的市场体系亟待完善,中小成本投资的多样化影片还不知道如何找到各自观众,大多数影院习惯于等米下锅,还不知道如何走出影院去主动服务、经营周围观众,分线发行精准施策还在观望中。同时,整个行业还过度依赖票房收入。”他称。
这一状况的结果便是,融资难。
以2024年国庆档大片《749局》为例,导演陆川从2016年就开始筹备《749局》,当时规划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且具备好莱坞工业水准的视效大片”。
而自2018年10月该片在重庆开机后,陆川就面临巨大的财务挑战。据他对外透露,该片在资金到账仅30%的情况下就在北京开了机,当时他们整部影片的预算是3.5亿元。
可是,随着市场变化,那些本该陆续打进剧组账户的投资迟迟没了动静。到2019年7月杀青时,剧组规模已经缩减到了300多人,住人均100元每天的酒店。
就算如此,这部电影最烧钱的后期视效部分,资金仍没着落。最终,陆川选择自己承担。受此影响,不仅项目没钱,而且因为电影上映延期,触发了5个诉讼并涉及2500多万元欠款。最终,陆川到处接拍广告挣钱。
但从结果来看,《749局》与预期存在巨大差距。该片票房仅为3.75亿元,大概率以巨亏收场。
事实上,钱荒在电影业已经是种常态。
在2024年北京电影节相关论坛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表示,2023年影片投产数量跟大片规模都欠缺,将直接影响2024年电影市场产出。同期,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坦承,这两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缺钱。
如此态势形成一种逆循环。
新的思路
由此,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新方向。
毛羽就强调,电影市场需要产业变革。“要系统重构电影创作流程、细化制作门类分工、推动专业团队协作、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统筹全链条电影生产、提升项目质量和制作效率;用更符合市场规律理念,改变不适应电影产业发展的市场弊端,通过分线发行激发制片、发行和放映各方自主经营活力,让影片找到适合的影院,让影院去寻找志趣一致的观众,让多样化的内容各得其所,彻底摆脱市场影片 ‘大锅饭’发行、‘温水煮青蛙’状态;用更加前卫、开放的理念,去探索打破 ‘第四堵墙’观看方式后虚拟现实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主动地将虚拟现实电影从文旅体验向电影转化;用 ‘跟着电影去旅行’的理念,将电影拍摄景观所引发的观众向往迅速转化为像迪士尼、环球乐园及横店片场、车墩黄河路一样的人潮涌动,从而扩展产业链的效益。”他说。
在渠道端,国资企业也在加大投入。
中影科技总经理张雨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影CINITY的扩张计划会更积极。“我们新推出的影院多种经营模式,全部搭载在中影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上,希望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它已经占领了市场端相应制高点和一定份额。”他称。另外,中影融资公司能够为中影CINITY客户端提供资金支持。
张雨还透露,新的放映技术正带来新机会。比如,CINITY LED不惧亮光,这在奥运直播中就有优势,事实上今年奥运会已经实现影院直播。
此外,种种促消费政策也在落地。
近日,国家电影局启动“全国电影惠民消费季”,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覆盖贺岁、元旦、春节等重要电影档期。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联、猫眼娱乐、淘票票作为支持机构,将合计投入不少于6亿元观影消费补贴。
电影定价机制亦在松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骗骗”喜欢你》调整结算标准通知显示,该片自2025年1月2日起(含),数字2D版本结算标准统一调整为全国统一19.9元/人.次,其余版本不变。《火锅艺术家》发行方也发出了类似通知。
据灯塔统计,2024年票房破千万电影中,有25%的电影发行方主动下调最低结算价。受此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平均票价自2020年以来首度下降至42.1元。
另一个好消息是,电影备案立项总数正在恢复。截至2024年11月,有2732部电影备案立项,2023年同期为2706部,2019年为2992部。
以上种种,都在为电影市场恢复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