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1月3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依靠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推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塑造发展新动能。
尽管广州2024年经济数据暂未公布,但往前看,受外部性、结构性、周期性问题叠加影响,广州经济持续承压。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前三季度,广州GDP增速仅2%。
面向全新的2025年,广州如何爬坡过坎、闯关夺隘?此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赋予了广州“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明确了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愿景,足见广州在全国城市中的定位更高、功能更强、分量更重。
会议研究部署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涉及促消费、抓项目、稳外贸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持续扩大有效内需,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促进产业科技融合,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精心精彩办全运会等。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要全面辩证客观的看待广州当下的经济发展,广州拥有庞大的人口流量,这是广州经济发展的底盘基础,尽管广州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占比高,但这是劣势也是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强,广州需要下大力气扶持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项目,培育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狠抓大项目,扩大有效内需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包括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这也成为广州今年经济的重中之重。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有效内需,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高投资效益,夯实经济增长主动力和稳定锚。
事实上,广州作为超大城市,每天实时在穗人口约2400万人。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全市完成客运量超3亿人次,同比增长10%。去年国庆假期,百度迁徙地图数据显示广州名列国内热门目的地第一位,全市接待市民游客1441万人次。
庞大的人口流量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2024年1—11月,广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达10222.32亿元,同比增长0.3%。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罗政表示,广州持续推动政策创新、消费提质、业态完善、服务升级,实施了一系列促消费、惠民生的举措,有力推动消费持续回暖向好。
林江表示,把人口流量转化为消费潜力,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流量”能够变成“存量”,这就需要广州创造更多有高附加价值的就业机会,但就业岗位的增加依赖项目投资的增加,这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重点项目是稳增长、促经济的重要支撑,从消费端扩内需外,广州还锚定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速产业项目,筑牢经济大盘基础。
会议提出,要全力以赴拼经济,在大抓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招引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和稳外贸稳外资上下功夫见实效。
进入四季度,肉眼可见的是广州多个“大手笔项目”持续提速:首条环线地铁11号线年底开通;白云机场T3航站楼实现全面封顶;小鹏汇天的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基地落地开发区;粤芯三期正式投产,预计新增月产能4万片晶圆……
据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开数据,去年1—10月,广州440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0.7%,广州785个产业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3.3%,超过时序进度10个百分点。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速建设的带动下,1—10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均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
尽管围绕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投资增速加快,但不可忽视的是,工业生产“压舱石”仍在承压前行,广州亟待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围绕实施“两新”政策,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林江认为,在消费升级的需求暂未马上呈现效果时,广州需要下大力气扶持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项目,培育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日前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广州以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4年,广州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上就有不少“增量”。这一年来,广州培育了全球首家三证齐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全球通用自动驾驶公司、全球Robotaxi第一股;有24家广州企业跻身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单,还新增了10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广州企业。这些企业成为广州拓宽产业广度和扎根产业深度的科创源动力。
此外,广州在2024年全年招引并投产的重大项目,就有不少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比如围绕先进制造业,增芯项目、华为广州研发中心陆续投产运营;围绕现代服务业,希音供应链一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等开工建设。
2025年,广州围绕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着墨颇多,以此夯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基础。会议部署强调,要促进产业科技融合,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提高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就包括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具身智能、深海深空等6个未来产业。
林江认为,广州抓住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更多是依靠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拓展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的“灌溉”下,广州同样关注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逆生长”,加速推动产业跃迁升级。广州提出,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的两个主攻方向就包括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和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
林江认为,广州的衣服鞋帽等传统产业并不是拖后腿的产业,而是经济稳中求进的坚实基础,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广州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产业的跃迁,加上广州的传统行业以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为主,数字化、智能化为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
据了解,接下来,广州将持续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数字赋能行动,实施“广州数智创新计划”,推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具有广州特色的重点产业夯实产业“四梁八柱”基础。
精心精彩办好十五运会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在机遇面前,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做强南沙这一关键引擎,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从科技创新引擎看,南沙正逐步成为推进大湾区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重要枢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合作项目,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为港澳及海外200余个科研团队提供服务,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实现3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精准对接……
可见,南沙作为“湾区之心”,已成为广深港、广珠澳“人字形”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而随着广深港庆盛站的开通和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项目的建成,南沙正加速从湾区地理中心迈向功能中心、服务中心,极大便利了高端创新资源的融通汇聚。
会议提出,对标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开发开放,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以广州南沙作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大平台为依托,广州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广州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率先实施三批99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比如在人员流动方面,试点实施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类内地人才可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进一步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成为广州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会议提出,要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强核心引擎功能,做高南沙能级量级,做精重点功能片区,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和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不仅仅是广州南沙在《南沙方案》指引下第一阶段目标初见成效的实现之年,也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之年。这一高水平体育盛会是粤港澳首次共同承办的综合性体育大赛,广州是承接项目最多的赛区城市。
会议对该赛事在广州的筹办工作也有部署。会议提出,要携手办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引领共建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具体包括,要精心精彩办全运,周密细致做好开幕式筹备、场馆改造、赛事组织、备战参赛等工作,打造彰显制度优势、展示湾区特色、体现岭南风格的精彩体育盛会。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拥有着丰富的体育办赛经验,现阶段要充分调动城市在场馆建设、宣传发动、竞赛组织等多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抓好赛事机遇,以体育产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