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拟入主天迈科技:创投机构控股上市公司梦想照进现实

2025年01月07日 15: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申俊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通过早期投资陪伴诸多创业企业走向上市的启明创投,计划直接在A股市场出手,成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

1月6日晚,上市公司天迈科技发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郭建国及其一致行动人郭田甜、海南大成瑞信投资合伙企业,与苏州工业园区启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启明基金拟收购1775.67万股天迈科技股份,占总股本的26.10%。权益变动完成后,启明基金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邝子平。本次股份转让中,针对标的股份的转让总价为人民币4.52亿元,分三期支付。

关于这笔交易的具体细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联系启明创投进行采访。启明创投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目前这笔交易刚签署转让协议,离股份交割和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出于监管的要求,目前所有相关需要告知市场的信息,都已经在上市公司的公告文件中进行了详细披露。关于这笔交易的后续进展,也会第一时间通过上市公司公告公开给市场。

“启明创投控股上市公司可能是出于多方因素的考虑。”新鼎资本董事长、创始人张驰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一方面,“并购六条”出台后,鼓励并购重组,允许跨行业并购。创投机构控股上市公司后,可以往上市公司装入自身在一级市场投资的优质资产。这相当于是在退出难的大环境中,增加了项目退出的渠道。一方面,创投机构现阶段自身很难在A股市场谋求上市,也可以把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

同时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受到政策鼓励的当下,多家创投机构正酝酿加大在并购业务方面的布局,创投机构控股上市公司的案例在2025年或将逐渐增多。而在早些年,也有些许创投机构进行尝试,比如信中利控股深圳惠程、IDG入主四川双马、基石资本控股香农芯创等等。

从早期投资黄金捕手到入主上市公司

在过去近20年里,启明创投堪称早期投资市场的黄金捕手。据了解,启明创投旗下管理11只美元基金,7只人民币基金,已募管理资产总额达到95亿美元。自2006年成立至今,机构专注于投资科技及消费、医疗健康等行业早期和成长期的企业。

截至目前,启明创投已投资超过580家高速成长的创新企业,其中有超过210家通过上市或并购等方式退出,有80多家企业成为独角兽或超级独角兽企业。比如,小米集团、美团、哔哩哔哩、知乎、石头科技、优必选、文远知行、甘李药业、泰格医药、再鼎医药、康希诺生物、惠泰医疗、诺辉健康、壁仞科技等,都是其所投资的知名企业。

小米曾是启明创投投资的企业中,回报率最高的企业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文远知行上市,启明创投是文远知行最早的投资人,也是公司目前占比最大的财务投资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创投行业虽然面临低谷周期,启明创投仍然是行业的活跃参与者。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在公开活动上介绍称,启明创投在2024年投资了60多个项目,投资进度比2023年略有回升。AI是启明创投在科技板块关注的重要赛道,其在2024年投资的企业包括具身智能领域的银河通用,续投的企业包括阶跃星辰等。

启明创投在早期投资市场战绩斐然,其对并购交易的参与,也有些许蛛丝马迹。2023年1月28日,迈瑞医疗斥资66.52亿元,实现对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惠泰医疗股份24.61%的收购,其中部分股份来自启明创投和晨壹资本。

在这笔以卖方身份参与的并购交易中,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曾谈到,过去并购发生的概率很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从并购方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公司能拿出很大的资金做并购的比较少,并购方本身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二是被并购方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家还是倾向于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太能从心里接受并购这件事。

但看从全球产业视角而言,包括在医疗健康领域里,通过强强合作或者相互协同,也就是通过并购做出规模效应、加强竞争地位实际上是个常规的方式。目前来看,中国真正意义上有能力通过并购做大的公司在慢慢产生。

“过往,启明创投在硬科技、医疗健康领域积累了很多优质企业。目前天迈科技处于亏损状态,启明创投入主其中,可能已经想好了装入优质资产的规划。”一位来自一线创投机构的合伙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但对启明创投来说,主要考验在于,过往团队经验主要集中在早期投资方面。控股上市公司后,团队是否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进行持续的价值创造。

创投机构控股上市公司梦想照进现实

长期以来,创投机构是创新创业企业的陪跑者,在IPO敲钟后,创投机构功成身退,再将获得的投资回报还给出资人——这被看作是投资行为最完美的结局。但其实,在行业布局深远的创投机构,也有着控股上市公司的梦想。

一位控股某上市公司的创投机构合伙人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称,在原来的模式下,创投机构看好某个行业领域,就培养一支比较懂相关领域的投资团队。然后先花时间找出资人来募资,再作为小股东去投资创业公司,把创业公司花很多年养大推上市。

“这个过程一是耗时长、风险大。而有些时候,创业者甚至还没有我们的团队懂行业。我们也有很多的人脉资源积累,所以干吗不自己做?这时候如果机构有了上市公司的平台,就解决了‘自己做’过程中找出资人融资的问题。”他说。

一方面,创投机构现阶段自身谋求上市很难,把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对创投机构来说募资会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创投机构控股上市公司后,也可以往上市公司装入自身在一级市场投资的优质资产,增加项目的退出渠道。

“一直以来,想这样做的创投机构很多,但能够做成的很少。”张弛对记者分析称。一方面,监管机构此前并不鼓励金融机构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另一方面,大量创投机构此前是以少数股权投资为主,控股上市公司对创投机构的管理能力也提出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过去十数年里,零星也有一些创投机构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比如,信中利控股深圳惠程、IDG入主四川双马、基石资本控股香农芯创等。

控股上市公司后,创投机构通常会推动上市公司进行业务转型。比如,2016年,IDG入主四川双马,当时,这还是一家生产建筑材料为主的上市公司。2024年10月,公司公告,计划斥资15.96亿元收购银星医药与银星集团所持有的健元医药92.1745%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四川双马跨界进入大健康领域。

2019年,基石资本以10多亿元的总出资拿下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聚隆科技的控股权。当时聚隆科技是一家做洗衣机减速离合器的传统制造企业,市值仅为30亿元左右。收购完成后,基石资本带领聚隆科技向半导体转型,并在2021年改名为香农芯创。

近年来,在IPO退出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并购受到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并且,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受到政策的鼓励,不少创投机构再度开始酝酿控股上市公司,更深层次的参与其中。

近日,KKR投资集团合伙人孙铮在公开活动中分享指出,过去两年可以明显感受到,很多上市公司、未上市公司的企业面临家族传承和二代接班的问题,以及来自相对早期财务投资人的退出压力。原来不愿意考虑出售的一些企业家,现在会非常严肃地来思考,出售控股权是否成为企业发展的备选项。

“同时,上市公司间的并购交易也在增多,未来这些交易也可以更多的由并购基金参与甚至主导,我们认为这对优化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数量是有积极意义的。”孙铮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