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专栏丨以包容性创新破题“内卷式”竞争

2025年01月14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陆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不仅关乎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的大局,更是赋能实体经济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社会集中反映的“仅退款”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主要电商平台,就平台利用“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近年来,关于线上经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直众说纷纭。由于平台经济天然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平台经济是否对中小商家和个体就业产生了负向影响,线上经济是不是冲击了线下经济?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形成发展共识,实现商品丰富、消费繁荣的目标。

线上流量有利于实现高效的供需匹配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第一是技术的进步,第二是通过各种各样手段减少信息差。对应到中国,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最近20年时间,移动互联网从供给侧加速了算法驱动的平台经济对于生活的渗透;二是在需求侧,逐渐出现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特征。从GDP占比角度来看,这些年我们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就业占比也在50%左右水平。需求侧驱动决定了,未来爆发出的新消费需求,将更偏重于服务消费,而且将更加讲究个性化的需求。

上述两个特征的出现,更加呼唤社会的包容性创新发展,而平台经济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推动包容性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当前,实体利润承压,对平台经济也出现一些质疑。应该说,有些电商平台存在收取流量“抽成”比例较大的现象,对此,我们既要呼吁平台经济降低“抽成”比例,把更多的利润留给借助线上平台发展的企业;同时,社会各界(包括商家)也要避免因此否定平台经济比如直播电商等新模式的价值,线上流量仍然是实现高效供需匹配的手段。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技术和包容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技术创新对于某些行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要做区分。如果由于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把线下相对比较低效的渠道打败了,那么这样的创新应该鼓励(比如关于叮咚买菜的争议,我个人认为叮咚买菜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对线下渠道的替代)。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种情况,即一些平台没有进行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利用其他业务的利润,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压低价格,从而压缩其他平台的生存空间,那么这就形成了不正当竞争,这不利于包容性创新。以线上家政服务为例,家政是现在少见的能够入户的渠道,现在市场上有大量通过线上提供家政服务供求匹配的平台,为了获得入户渠道,一些平台通过交叉补贴把家政服务压到很低的价格,使其他进行线上供求匹配的创新平台丧失生存空间,从而达到垄断线下入户渠道的目的,这是需要注意的。

平台经济如何塑造包容性创新生态?

对于平台本身而言,应更加注重塑造包容性创新的商业运作机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包容性本身,也将给平台经济带来重要的商业价值。数字科技企业进行创新时,需要更多考虑自身如何“嵌入”到用户的社交交易等行为中,处理好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应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更多赋能中小企业商家。如果完全出于商业逻辑把更多流量集中投向头部玩家,将不利于小流量用户的公平竞争,这种头部与中小微商家分化过大的结果,也容易引发质疑。具体而言:

首先,线上社群赋能中小企业商家。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线上平行宇宙,日常生活中触及的方方面面,都会在线上得到对应物,甚至政府很多管理都已经搬到线上去,形成了“线上城市”。再加上中国支付手段的便利性和线下物流的便捷性,使得线上城市可以更好地给社群赋能,中小微商家可以借助线上社群的力量,实现价值的提升。例如中小微商家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搭建自己的销售渠道,减少对其他中间环节的利用,把大量营收留在自己手里,极大促进了效率。

线上支付手段的便利和线下物流的便捷,这两者的结合,中国确实走在世界前列。欧美主要国家技术非常发达,但或是支付手段不如我们便利,或是物流的效率不够高,或是两个问题同时存在,就使平台经济赋能小微商家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中小微商家还可以在平台实现生态的交叠。例如,商家可以通过视频账号形成创作生态,通过线上支付和电商小店产生交易生态,通过智慧零售产生社群生态。利用线上小店探索全新的电商模式,实现“从无到有”,在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物等不同层面连接中,给参与生态的创作者、商户、普通用户带来了价值增量。同时,人们使用线上群沟通工作、管理客户、对接商机等,这种手段的使用能够使零售行业通过平台社群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高效的连接。在有些消费品领域可以推出更加丰富的消费活动,产生连接生态的力量,这都是创新带来的。

其次,实现算法推送机制的多元和包容。让小众群体通过小众算法可以更多被看见,这种被看见对于个体、商家还有管理者,都将产生额外的价值。偏向小众的算法推荐,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提高了很多中小型机构或者个体对于平台的黏性;另一方面,更加小众的表达方式所形成的人群聚集效应,也在平台经济上产生了非常可观的人群资产。以小红书为例,小红书的退货率远低于其他平台,这是因为,通过小众算法联结起来的消费者与达人之间的黏性更高,而这种黏性背后是信任,减少信息差,提高种草(推荐)到拔草(购买)的转化率。

应该说,人群资产从线下过渡到线上,移动互联网技术产生了巨大作用。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情况下,社群的结成更多依赖于物理空间,更加依赖于血缘、地缘和业缘,而且社群的规模特别依赖于同一时空条件下,同一身份特征人群的数量。这样一来,有些小众偏好的人群就难以找到伙伴并且形成社群。换句话说,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找到跟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小众推送的原则,就使社交平台形成“无界社区”,形成跨越时空界限的线上社区互动。对个体和商家而言,可以用线上社区的大数据产生对消费群体的精准识别,从而产生商业价值。对于管理者而言,小众群体被看见意味着可以将其纳入管理视野,甚至可以用大数据方式改进公共治理。

第三,平台与平台之间也应该实现包容性创新。在国家倡导之下,也在平台努力之下,生态和生态之间也在相互打通交互,生态包容性有所增强。最近阿里电商系统接入微信支付,数字基础工具互融,未来微信小店的交易和菜鸟等物流系统是否也有可能打通?我认为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在层层交叠的数字生态当中,我们想在未来看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交叠的创新生态诞生。

回顾过去30年,中国数字科技企业形成了全世界最丰饶的数字生态。所提供的岗位就业类型、就业规模、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程度,处于全球领先。这首先得益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数量足够多的人口集聚的大城市,平台经济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么繁荣。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线上支付手段和线下物流结合的重要性,形成了助力线上平台发展的四个重要加法: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线上丰富的场景+线上社群(区)。在这个过程当中,线上平台应以更多方式有效促进包容性创新,成为“科技向善”的具体体现。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