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绿色金融十大关键词丨ESG监管元年大盘点

2025年01月15日 13:58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刘夏菲 庄颖桐 广州报道

过去一年,绿色金融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创新双轮推动下,为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3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内绿色金融的发展勾勒了方向清晰的路线图,并提出要“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同年,多家券商新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交易主体在金融领域持续扩围。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以国家战略高度,对全面绿色转型展开系统部署,着重提出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为转型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随后,转型金融标准和创新产品陆续落地,成为推动社会低碳转型的关键动力。

在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指引下,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加速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提速迈进。

回望2024年,21世纪经济报道总结出绿色金融年度十大关键词,共同见证2024年绿色金融赋能绿色经济发展、构建可持续未来的的坚实轨迹。 


1、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

2024年,转型金融快速发展推动绿色金融开启2.0阶段。转型金融标准实践陆续落地,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力量。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并强调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2024年,在更加明确的政策指引下,转型金融在标准构建、产品创新等方面发展迅速,深度赋能各行业低碳变革,全力助推双碳目标落地。

标准构建方面,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推动首批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国家标准尽快发布,并已启动第二批七个行业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在地方,转型金融标准目录等机制也在加速落地。2024年1月,《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正式生效,上海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等六大行业被纳入本地首批低碳转型范围。2024年9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陶瓷行业转型金融实施指南》,成为全国第一份针对陶瓷行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省级团体标准。2024年12月,浙江省出台《关于转型金融支持纺织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已有重庆、天津、河北、上海、山西、江西、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陆续落地转型金融标准或试点方案。

产品创新方面,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行业“首创”遍地开花,助力多行业绿色转型。农业银行首创“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设备更新贷款”服务方案,作为境内铝行业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类融资产品,通过创新模式赋能高碳排行业低碳转型;上海农商银行发放全国首笔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4100万元,采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方式,激励企业绿色转型;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发放浙江省首笔农业领域转型金融贷款,以1亿元的贷款规模支持湖州南浔强村富民集团数字化绿色渔业建设,并首创“碳强度+ESG”双挂钩模式。

点评:顶层设计与标准构建为金融机构提供清晰指引,促进转型金融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成果则激发各行业绿色转型动力。2024年,转型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链条进一步畅通,加速塑造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

2、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

2024年,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完成自愿+强制两大机制构建,碳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推进,交易主体持续扩围。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024年4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

2024年初,上海环交所正式推出上海碳市场回购交易业务,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华宝证券等10家会员机构及企业于首批次达成7笔碳回购业务。2024年7月,在上海清算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支持下,华泰证券、申万宏源证券达成上海碳配额远期跨期组合交易,参与上海碳配额远期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的券商自此扩充至7家。

2024年12月,多家券商新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国元证券、财达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兴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西南证券等券商陆续发布公告称,获得证监会复函,可参与境内碳排放权交易。据统计,目前行业内已取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的券商已至少有18家。

点评:碳市场交易主体持续扩围不仅是碳市场主体多元化的体现,更是市场成熟度提升的标志。随着交易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更多金融机构将在碳市场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助力完善碳市场碳价形成机制,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

3、ESG信批加速金融产品创新

2024年,ESG强制披露政策密集发布,激发ESG投资市场活力。2024年2月初,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意见征求稿,并于当年4月正式颁布;2024年3月,央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将ESG纳入信用评级;2024年9月,中上协编写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工作指南》;2024年11月,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沪深北交易所同步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同日,上交所制定《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12月,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2024年12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增加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相关条款。

2024年,ESG相关投资指数日渐丰富,金融机构陆续推出各类ESG主题投资产品。同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上证科创板ESG指数,该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中证ESG评价最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为投资者提供了衡量科创板上市公司ESG表现的重要参考。机构方面,中国银行发布两款ESG主题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ESG投资的新渠道;招商银行发行全球首笔蓝色浮息美元债券,推出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将ESG投资理念融入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之中。

点评:随着ESG信息披露体系不断完善,ESG投资理念深度融入金融和资本市场领域,推动了与ESG投资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另一方面,投资者对ESG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激励了金融机构加大在ESG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探索力度。

4、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2024年,在顶层设计方面,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一系列政策与标准的出台,为推动绿色金融进一步提质扩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各地纷纷发力,推出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标准。天津发布三项绿色金融团体标准,涵盖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评价、金融机构碳中和管理与成效评价等方面,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特色产业提供了行动指南。烟台发布全国首个蓝色金融地方标准《烟台市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为海洋相关产业的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标体系和规范。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牵头起草的地方标准项目《绿色金融统计规范》已编制完成,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该规范旨在规范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统计,为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点评:绿色金融标准的的逐渐完善与体系化,为金融机构为各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精准的指引,有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5、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2024年,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及激励措施持续发力,对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挥了关键作用。

全国层面,多个重磅文件接连出台,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金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勾勒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供给。同年10月,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实施保障,发挥各部门政策协同合力,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对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评估。

在地方,推动绿色金融支持地方绿色转型的各项政策陆续落地。广东横琴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扶持办法》,设置了多项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横琴合作区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对符合条件的绿色金融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扶持;香港特区政府延长“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至2027年,并推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为具有潜力的绿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资助等。

点评:一系列政策及激励措施的逐步落实,构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政策激励支持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6、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

2024年,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持续扩围并朝规范化发展,环境信息披露成为衡量金融机构绿色成绩单的重要标尺。而随着ESG披露标准日趋统一并逐渐从自愿向强制过渡,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行业,其自身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对推动整个社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4年4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

此外,2024年,国家层面正研究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敞口和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突发事件应急披露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防范“洗绿”风险和假转型风险。

2024年,纳入三大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指引》强制披露ESG信息的21家上市银行已100%披露了2023年度ESG报告(含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且其中不少银行已连续多年披露了社会责任相关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从披露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可比性来说,银行的信息披露水平都走在其他行业前列。

除上市金融机构外,全国性金融机构地方分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在当地金融监管的指引下,持续加入环境信息披露行列。如深圳共有超过160家金融机构纳入环境信息披露范畴,广州也在推动绿色金融相关条例出台,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化。

点评:金融机构通过持续披露绿色金融业务数据、产品创新成果、碳排放情况等,展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与成效,全面展示了机构全年绿色金融成绩单。随着环境信息披露逐步从自愿走向强制,金融机构披露范围3碳排放数据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将成为金融机构自身审视资产质量、引导企业提升环境效益的有力抓手。

7、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频出

2024年,在标准日渐完善,政策激励持续发力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活跃,各地方、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频出,新项目新产品持续落地。

绿色贷款方面,广州南沙正式签约发布全国首个“气候融担”贷款产品,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南沙分行宣布超10亿元授信额度支持该产品,旨在解决中小气候友好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浙江丽水市创新建立全国首个地市级气候投融资项目专属融资服务机制,依托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成果,创新实践“浙丽气候项目贷”系列信贷产品。绿色保险方面,广东省首单海洋碳汇价值综合保险在湛江落地,为当地农户养殖的生蚝提供每亩2741元的产量价值和碳汇价值保险保障。上海首单碳普惠碳资产损失保险落地,为碳资产持有者提供风险保障,降低因意外事故或天气原因导致的碳资产损失。绿色基金方面,全国首单水电公募REITs——嘉实中国电建清洁能源基础设施REITs(508026)正式在上交所上市,丰富了国内基础设施REITs的行业类别,并将清洁能源行业引入公开市场募资渠道。

点评:2024年,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朝着更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各类绿色产业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8、绿色债券品种日渐多元

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在绿色金融市场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产品创新频出,绿色债券继续引领我国绿色金融规模提升与国际合作。

据Wind数据,2024年绿色债券发行只数达679只,发行规模超7000亿元。同时,产品创新多有亮点。债券品种创新方面,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发行全球首支获气候债券认证的电动汽车电池绿色债券;建设银行香港分行及伦敦分行发行离岸人民币蓝色债券等,丰富了绿色债券品种。

此外,绿色债券质量持续提高,并日渐与国际接轨。截至2024年11月30日,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中国绿色债券共368只,其中244只在存续期,存续期内绿债只数占银行间市场全部存量绿债的24.09%;发行规模3612.76亿元,占银行间市场全部存量绿债的21.52%。摩根资产管理成立国内首只《共同分类目录》主题绿色债券基金——摩根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基金,首发募集规模近60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

点评:绿色债券市场稳健发展,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元化且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未来,在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潮流等方面,绿色债券将持续释放更大动能。

9、科技助力绿色金融智能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入,数字化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多地建设启用绿色金融数字化综合平台。在天津,全国首个服务绿色租赁标准化的信息化平台——“绿租云”绿色租赁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正式投入运营,推动绿色租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绿色租赁专版也已上线,具备批量推荐项目、在线认定绿色租赁项目、推动银租绿色业务协同及商业信息保密等功能,首批合作涉及59个绿色租赁贷款项目,金额超百亿元,推动绿色金融领域的银租联动。

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工具推出数字化创新服务。民生银行推出的“同心碳路”——CCER碳市场金融服务方案,依托CCER碳市场交易大数据,推出碳数据生态贷,帮助中小微客户参与市场交易,通过精准客户画像、碳数据增信,实现全线上化操作、自动化审批。兴业银行利用“银银平台”,与广西农商联合银行等多家同业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系统、财富管理等多方面合作,推动中小型银行机构的数字化升级,优化绿色金融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认证与技术应用创新方面,全球首只运用碳卫星、碳无人机、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认证的绿色债券在港交所发行,推动碳核算技术与绿色金融结合。

点评: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绿色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客户体验,还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10、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深化

2024年,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围绕绿色金融展开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深。

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期间,中国、欧盟和新加坡共同编制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正式发布,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搭建了新的框架,标志着国际绿色金融合作迈入新阶段。聚焦区域合作,香港金融管理局与多边组织积极推动亚洲气候投资合作,计划在亚洲投入至少5亿美元,用于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能源解决方案及可持续运输等领域。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也更进一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各方深入讨论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资金缺口、分类困难等问题,并积极分享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在跨境项目合作与金融服务方面,兴业银行合肥分行为安徽一家上市公司开立2.09亿美元涉外保函,助力其与沙特公司成功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落地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促进了具体项目的落地,也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提供了实践样本。

点评:绿色金融跨境合作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交流,推动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对接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国际创新。未来,全球范围内围绕绿色金融展开的国际合作将更加频繁,中国将继续发挥主力作用,推动全球走向绿色未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