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黄晓丽:打造乡村在地文化IP,以文旅融合推进广东“百千万工程”丨2025广东两会

2025年01月16日 10:09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程浩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广州报道

1月1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广东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17个区、2个县(市)、124个镇获评全国百强区、百强县、千强镇,东莞长安成为全省第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

对于广东来说,“百千万工程”是牵动全局、惠及长远、根深叶茂的“头号工程”。2025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广东“百千万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的建议。

黄晓丽认为,当前全域旅游与广东“百千万工程”在建设思路、内容和举措一致,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百千万工程”,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面统筹推进县、镇、村各领域建设,有利于提升各地整体建设的目的性、实用性、美观性、协调性,有效塑造县镇村的独特竞争力。

她建议,广东应当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围绕文化旅游融合这一目标,高标准推动“百千万工程”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当前,文旅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黄晓丽建议,广东“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应结合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以全域旅游理念,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方方面面,如在乡村风貌建设上,不仅追求实用,更要考虑其美观性和吸引力,在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同时,吸引外地人员前来游玩逗留,释放“旅游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县域文旅融合层面,黄晓丽建议,实施县域全域旅游规划行动和乡镇文旅公共服务提升,加强县域内文旅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多样的文旅品牌活动。

具体来看,在县域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各县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文旅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推动文旅产业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例如,粤东地区可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区;粤西地区可利用海洋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发展滨海文化旅游;珠三角地区创新开发工业资源,发展工业文旅经济。

同时,加强县域内文旅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将分散在不同乡镇的古村落、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等资源串联起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吸引力。

黄晓丽介绍,当前省典型示范村补助资金可用于规划编制、农房风貌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停车秩序整理、美丽田园建设、“六乱整治”项目。但某一省典型示范村计划打造文旅特色的村落,规划建设相关特色展馆,但“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在农村风貌提升上却只能用于农房外立面、屋顶等方面的改造,不能用于村落历史文化挖掘梳理、内容的生产和相关活动的开展,这导致村落有漂亮的硬件但没有实际文化内容支撑。

“事实上,与普通的村相比,入选‘百千万工程’的省典型村,在硬件环境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新增的投入应该更加注重在内容产品的建设上,为硬件注入文化的灵魂、旅游的翅膀。”黄晓丽说。

在黄晓丽看来,广东承载着厚重而深沉的岭南文化,广东乡村发展应该突显岭南生态、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走出广东独特的发展道路。

因此她建议,应结合广东省文明办等7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以打造在地文化IP为主抓手,推进乡村环境面貌、文化生活、文旅产业、移风易俗等工作,推出“一村一品、万花齐放”的和美乡村。通过发动广东省高校相关专业学院走进乡村,开展全省乡村特色生态、乡土文化资源系统性挖掘、保护和研究工作,激活乡村文化的精神基因。同时,开放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积极引进有实力、感兴趣的优秀社会力量参与当地特色文化开发、利用、包装,将在地文化深度融入基建、旅游、教育、文创等各个领域,提升在地文化IP的影响力。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