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2025年,浙江如何担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
“创新浙江”鲜明标识背后,浙江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正在逐步加力。
1月14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浙江省代省长刘捷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4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2025年预期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在经济增长目标背后,浙江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是:提振和扩大消费,切实增强消费促发展基础性作用;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以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等。
其中,提振和扩大消费被放在了重点任务的第二项。2025年,浙江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
“创新浙江”战略则有了更系统的工作方向,浙江在2025年将做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文章、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文章、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质生产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认知之上,要有项目和主体产业,要有规模和利润,创新浙江包含丰富内容的系统工程。浙江此前在创新资源方面优势并不明显,短板突出。经过6、7年来的不懈努力,浙江重视研发投资,杭州、宁波都成立很多新型研发机构,这些补充科创短板的做法为2025年系统性地推进创新浙江建设打下了基础。
“浙江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政府、社会、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说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的共识已经达成。特别是浙江研发投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曾刚表示。
2025年经济增速剑指5.5%左右
浙江2025年设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在曾刚看来,浙江近几年在国内表现比较亮眼,2024年预计GDP增速为5.5%,特点是经济效益比较不错,民营经济比较发达。除了经济增速和规模表现不错之外,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彰显。尽管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仍未结束,但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曾刚认为,共同富裕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不同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比较小。未来,还需要关注浙江GNP指标和能效指标的变化,重点关注中高端产品升级、服务升级方向,特别是科技服务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不少省份2025年两会中,提振消费都放在重要任务靠前的位置,这与此前中央的定调方向一致。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明年九大重点任务首位。其中特别提到,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当前中央提振消费的背景下,浙江出台了具体政策,这也与浙江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发展目标完美对接。浙江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收入差别在减少,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在推进中低收入群体减负方面具有更加优越的条件。“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提高越多,当地潜在消费能力则越强,未来当地市场繁荣希望则越大。”曾刚说。
刘捷在作报告时表示,2024年浙江创造性开展“两新”工作,完成工业设备更新14.2万台(套)、电梯更新10025台,预计家电、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24%、35%。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夏向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正在制定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购买补贴,增加家电补贴品类,涵盖智能家居等家具用品;同时,浙江全面排摸住宅老旧电梯、老旧渔船、农业机械等设备的更新需求,争取更多中小企业项目纳入国家清单,确保更新电梯1.3万台以上。
在提振消费方面,曾刚认为,浙江可以把重点放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上,大规模设备更新则需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现在浙江包括全国产业转型升级都在加速,大规模设备更新意味着固定资产和硬投资比较多,这类重资产不一定直接带来投入产出效率的迅速提高。因此在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方面,要考虑新质生产力下的新的生产方式更新,而不能将其简化为设备更新、机器换人。”曾刚提醒道。
浙江发展服务业可以注重一些新方向。在科技服务方面,一批浙江企业走向省外,为当地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技服务,未来还可以将浙江科技服务推广到全球,这是一个有潜力的方向,也与浙江数字经济发展坚实基础密不可分。放眼2025年,浙江政府对科技服务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再大一些。
破题创新浙江
“创新浙江”是浙江打出的一个鲜明标识。
2024年11月,浙江就召开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在会上表示,深刻认识破解浙江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的烦恼”,关键在创新。
夏向阳认为,创新浙江的定位体现了浙江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浙江发展创新的特色主要在于拥有创新活力强、产业基础好、韧性十足、政策支持力度大的民营经济优势,拥有‘企业出题、机构解题、市场阅卷’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拥有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持续提升的高能级平台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导向的产业平台持续优化机制,拥有政策环境优越、金融支持有力、人才吸引力强的良好创新生态。”夏向阳表示。
日前,浙江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的创新浙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刘捷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5年,浙江提出以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做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文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年研发投入强度达3.3%左右,实施重大科技项目400个以上,新引进顶尖人才4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人。
例如,《方案》提出,支持柔性引才用才,淡化全职、户籍、社保等方面要求,探索项目、经费、团队、编制等跟随人才流动。
在曾刚看来,柔性引才全国都在做,浙江应以更大规模、更系统化的方式推进这项工作,甚至未来应前置到大学培养人才、就业环节,让高校教育和企业招聘在更早的环节进行有效匹配、双向奔赴,这是浙江值得探索的方向。
夏向阳认为,浙江仍需突破人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疏通高层次人才引留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的“两张皮”问题等瓶颈制约,未来仍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优化引才流才用才体制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深度和广度,彻底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人才制度和政策藩篱。
积极补短板
高等教育资源一直是制约浙江发展的明显短板,近年来,浙江在积极补短板,同时注重高校企业创新资源的流动和转化。
2023年6月,浙江出台了《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配套制定了9个文件,形成了“2+9”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体系,超常规力度支持高校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
2025年浙江两会,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汪爱英带来的建议是希望进一步拓宽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科教产融合通道,选拔培养更多高精尖创新人才。
汪爱英建议,浙江省教育厅能加大对类似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政策支持,如开展工程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设立专项工程博士名额计划,以及将学院纳入浙江省各类教育资源申报评选范围等。最终,能优化健全以重大科创平台为策源支撑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加快培育和汇聚更多创新人才,为因地制宜发展浙江海洋科技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支撑。
除了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举措,浙江还将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文章、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2025年,浙江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争创新一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
实现科技、产业融合,金融力量支持十分重要。2025年浙江两会上,浙江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省委会常委、火石创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金霞建议,成立科技金融创新联合体,探索科技、金融和数据三个核心生产要素的高效融合,创新与巩固科技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探索完善面向科技企业的价值和风险评估模型。
曾刚建议,浙江还可以鼓励企业以浙江为中心,建立一个涵盖全球、全国的创新网络,让其它地区的信息、技术等研发资源为浙江企业所用,可以依托此前浙江在全球的商会网络,推动贸易网络向经贸、更新网络的转变,注重发挥浙江在研发方面的全球链接作用。
“也就是在原有浙商全球网络基础上,增加创新的新内容。例如,和外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机构建立更多联系,共同搭建跨地域研究平台、创新飞地。”曾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