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记者吴佳楠 北京报道
在当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产业市场竞争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其以企业为主导形成的实验室经济模式,正成为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动力。然而,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断层”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关键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明确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导向,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正式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长期以来关注如何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课题,她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完善“实验室经济”,将培育出创新生态的“新土壤”,架起产学研的“新桥梁”,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培养优秀科学家、形成重大原创成果的重要载体。以实验室为载体,以企业为主导,形成了实验室经济这一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够将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验室经济在打通‘科技—产业’闭环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实验室经济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吴以环表示,当前以新质生产力领航的新赛道、新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都是最先从实验室里孕育出来的,并一步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这种从实验台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正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受访者供图)
从全国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汇集、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发展实验室经济的先发优势和扎实基础。她期待构建起全链条实验室体系,建立长效协同机制,用好政策工具、市场机制和金融活水,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绿色通道。
解决科研和市场“两张皮”难题
从科研到市场,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要将实验室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还存在堵点。
一方面,部分关键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明确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导向,导致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断层”现象,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受影响。
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快速匹配企业需求,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弱,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模式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稳定、可持续的深度融合机制,导致难以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在吴以环看来,发展“实验室经济”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科研和市场“两张皮”的难题。“过去,高校守着成果转化难,企业捧着资金找技术,现在实验室经济把企业需求直接带进实验室,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这样联合作战打出来的。”吴以环说。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经济”带来了一种新现象,很多初创公司就长在实验室隔壁,形成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在这方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的发展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
“有的科研人员上午发表了论文,下午便有投资人找上门来,有效激活了科技创新热情、推动了产业创新发展,这种化学反应让创新真正活了起来。”吴以环说。
不过,吴以环同样认为,产学研合作确实可能存在“打短工”“各管一段”的现象,就像实验室里配试剂,少个催化剂就难起反应,因此要构建全链条实验室体系、建立长效协同机制,搭建起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桥梁,贯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此,她建议,一要用好政策工具,制定“实验室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并指导全国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二是用好市场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串联“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让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市场阅卷。三是用好金融活水,构建覆盖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包括设立相关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早期投资、完善科技信贷和保险产品等。
工程人才在科技创新上不可或缺
当前,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崛起。就在今年初,以DeepSeek、宇数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掀起了各大城市关于如何培育创新环境的讨论。
吴以环认为,“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正是中国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一个生动写照,是值得所有人为之欢呼、为之骄傲的喜事,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多极化的“百花齐放”、是特色化的“百家争鸣”,需要跳出“广深VS杭州”的思维局限,从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角度去探索“广深+杭州”的无限可能。
吴以环表示,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显著优势:有雄厚产业基础,拥有制造业所有大的门类;有强大的企业创新主体,孕育出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有优越的科技创新生态,广东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有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国家级重大合作平台,通过完善的规则衔接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极大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通。
“同为技术创新,杭州靠的是互联网和信息经济领域的模式创新,而深圳的重点则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今天,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比较优势,就能找到新机遇。”吴以环表示。
当前,最值得让人探讨的是,如何培育诸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宇数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年轻的科技型人才力量。“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不是一个典型的‘学霸’,没有漂亮的学历背景,但凭借对机器人研究的热情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在智能机器人制造领域闯出了一方天地。这说明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人才,对于城市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吴以环直言。
当前,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科学与工程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成为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和撬动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以环在加快完善工程教育相关机制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思考。比如打通学科壁垒,进行学科重组、课堂重建、知识重构,构建“科学+”课程内容,将工程教育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又如鼓励探索建立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路径,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在真实的场景中做真实的可以出产品的研究,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并充分利用科研人员优势资源搭建广阔平台,有效拓展工程教育的主体范围,形成多方协同育人之势等。
“发展工程教育在为科技创新持续输送有生力量的同时,能够驱动整个产业链、创新链快速高效运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夯实人才基础。”吴以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