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杨希 北京报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针对经济金融领域,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梳理出以下关注点,并第一时间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解读。
1、GDP增速目标5%左右,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
经济增速目标是综合性指标,是各界最为关注的内容。2021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为6%以上;2022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为5.5%左右;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为5%左右;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为5%左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
赤字率也是市场关注的目标,此前中国赤字率长期低于或者等于3%的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时说,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
2、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报告延续“适度宽松”基调,降准降息操作节奏或前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定调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适度宽松”的表述,同时提及“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和2025年央行工作会议中的表述基本一致。
对于宏观政策,报告要求“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预计政策实施节奏或前置。对于流动性市场表示“维持流动性充裕”,预计后续央行仍将基于买断式逆回购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结合财政端发力情况,国债买入操作也可能伴随后续政府债供给抬升而择时落地。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的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章节中指出要“适时降准降息”。显然,今年是要降准降息,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次。降准和降息既有共同的作用,也受到共同的制约,且制约因素中既有长期性的也有阶段性的。此外,补充银行体系流动性是降准特有的作用,而降息还受到银行净息差的制约。张旭认为,在不同阶段宜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
3、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
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部分,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明明表示,具体到政策层面,报告特别提及“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同时表明要促进股市楼市健康发展,预计后续结构性政策工具或更多向“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方向倾斜,而SFISF以及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等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也可能适时扩容,同时可以关注地产收储等楼市支持工具后续的使用空间。
4、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议题备受市场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此次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影响深远。
第一,为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长期以来,大型商业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信贷资源投向了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比如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等。资本补充是增强银行业“造血”能力的基础,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需要更大规模的核心一级资本作为支撑。进一步地,未来大型商业银行面临资产结构调整,比如在支持科技产业的过程中加大股权类融资支持力度,需要消耗更多资本,资本补充可以夯实基础。
第二,提升主要监管指标水平。我国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指标、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指标均处于较好水平,但与部分领先G-SIBs相比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此次注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助于提升大型银行的监管指标,对于增厚风险缓冲垫和增加损失吸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监管指标提升也是国际投资者、评级机构考察大型银行经营稳健性的重要标准,有助于降低我国大型银行的债务融资成本。
第三,有效缓解息差收窄压力。注资属于股权投资,大型商业银行获得注资后可将这笔资金进行投资获得利息收入,比如购买国债、企业债、扩大贷款投放等。中长期来看,银行将注资充分利用,进一步吸收存款,并撬动更大规模的资产扩张空间,扩大利息收入。
5、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表示,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从2024年的3.9万亿元扩大到4.4万亿元,不仅将继续为基建投资提供重要资金来源,而且专项债支出范围扩大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和土地收储,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减轻城投平台债务负担。今年明确提出,要安排部分专项债资金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这是当前支持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助于缓解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提振市场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2024年11月出台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方案,今年4.4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中,将有8000亿元专门用于置换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与去年相同;同时还将另外发行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置换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意味着今年地方债务风险将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还将有效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将更多资金用于稳增长、保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这意味着去年11月推出的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方案将持续推进,今年2.8万亿的置换债发行会如期落地;与此同时,今年还会以“铁的纪律”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这意味着在大规模债务置换减轻地方债务压力后,今年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将相应增强。这是当前全方位提振内需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6、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写道,要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保持对非法金融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完善应对外部风险冲击预案,有效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完善我国多层次金融“安全网”体系,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存款保险基金属于行业性风险保障基金,是金融风险处置的第一道防线。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根据《金融稳定法草案》正在筹备中)则是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后备资源。在这种多层次的保障机制下,两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坚实屏障。
针对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曾刚谈到了两个方面。首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分类化解风险,能够有效平衡风险处置与市场稳定。一方面,通过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等方式增强机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市场退出机制完善,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避免“僵尸银行”长期存在。
其次,完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是中小金融机构转型的关键。通过差异化发展,地方中小银行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避免同质化竞争;而内涵式发展则强调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