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将迎来怎样的新机遇?

2025年03月06日 17:4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白杨
商业航天从业者们倍感振奋。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白杨 北京报道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商业航天”。

第一次提及是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写道:“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次提及是在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部分,“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自去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今年再次被两次提及,这让商业航天从业者们倍感振奋。

3月5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采访了多位商业航天领域代表,他们均认为,如果去年商业航天还处于创新驱动的成长期,那今年,商业航天将进入注重健康、有序和安全发展的新阶段。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商业航天,并将其明确列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商业航天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的持续加码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市场拓展等方面,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张昌武说道。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表示,“这极大地激发商业航天企业面向国际前沿加快科技创新的决心。”他还提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也让我们对于民营商业航天发展前景信心倍增,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信心。”

天兵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康永来则表示,作为商业航天人,感到十分荣幸。这一方面让他感受到重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从“培育”到“壮大”

对比今年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对新兴产业的描述已由“积极培育”调整为“培育壮大”。同时,对于作为新兴产业一部分的商业航天,描述也从去年的“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变为“推动安全健康发展”。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向记者表示,用词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的进一步重视。

“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示范行动’,这也是业内人一直在说的,不管是卫星、火箭还是地面站,最终目的都要实现落地,去真正产生商业价值,这样才能够推动行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所以‘大规模应用示范’也是整个商业航天领域最重要的环节,大家要重视这一点”。杨峰说。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安全健康发展”,杨峰认为,这是国家在重视商业航天发展过程当中非常认真负责的表现。“大家肯定都希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跟上国际步伐,实现国际领先。但是航天毕竟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国家希望商业航天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做到整个行业的安全。”

康永来也认为,安全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底线,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所以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要稳中求进。

张世杰则表示,“安全健康发展”对于产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正视航天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特点,一方面,强化企业安全责任,让可控风险与快速发展并行,另一方面,希望给商业航天企业主体在技术创新、快速迭代和试错方面一定空间,加速培育产业生态”。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仍处于产业培育期,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的努力以及企业自身的勇担责任。

“有为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面向未来,商业航天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协调及产业政策的完善。

张世杰表示,期待国家层面“航天法”出台,对商业航天主体参与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充分法治保障。

另外他还提出,希望能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建立公平合理创新激励机制,对技术含量高、配置效率高的优秀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先行先试机制作用,给高技术投入的商业航天产业一定试错空间,持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

2025年的机遇和挑战

从2014年大门开启,中国商业航天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已经步入成果收获期。2024年,尽管在发射次数上不及年初预期,但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本加速涌入以及不断的技术创新,都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对于2025年,张昌武向记者表示,在政策、资本、重大项目等利好因素下,今年国内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将加速实施部署,行业市场规模也将快速增长,卫星下游应用行业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张昌武认为,今年有望实现火箭回收复用技术,从而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提升总体运力水平,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但他同时指出,商业航天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可回收火箭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稳定应用,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二是商业航天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需要长期耐心资本的支持。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试错容忍度较低,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三是卫星产业链的国际化进程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竞争中,中国需加快部署以应对国际规则的限制。

在这方面,杨峰和康永来也持有相同观点,均认为火箭发射能力是中国商业航天目前的一块短板,亟需发展大运力火箭并实现重复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对于商业航天接下来的发展,张昌武建议,要在商业航天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形成快速突破。“我国仍需要大量投入,创造适合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吸引社会资源进入,坚定不移地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支撑卫星互联网等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项目落地。”

同时,他也提出,当前发射许可审批流程有待优化,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准入门槛较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以快速发展为重心,进一步简化发射许可审批流程。同时在卫星互联网空间工程环节,降低和简化准入门槛,允许更多具备建设能力的参与者参与星座建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