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巾都稀缺”到全国首个千亿镇:佛山狮山镇“产城人文”进化论

2025年03月17日 19:18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赵晓晨
未来将答题“人文经济”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庞卓咏 佛山报道

“在美国人的印象里,这里之前连纸巾都稀缺,现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在2025年狮山镇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广东创兴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楚慧分享了近期接待美国客户时对方的反馈。

客户的感受看似有些“荒诞”,但作为扎根狮山二十余年的企业负责人,高楚慧最清楚这句话的真实性,也知道这份变化的含金量。

在人来人往的南海体育中心场馆内廊两侧,有一组前后对比的照片,清晰展示了变化的深刻程度:博爱湖原址是一片荒草漫卷的野地,如今碧波荡漾,芳草菲菲;南海体育中心曾是一片泛绿的鱼塘,如今变为综合型大型场馆;狮山中心城区动工仪式上斑驳的旧厂房与低矮城墙,已被交织的高架桥和超高层建筑群取代。

美国客户的感受、跨越30年的影像,见证着狮山这个全国首个GDP超千亿元的镇崛起的全过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列为重要目标任务,各地都在探索特色路径,“狮山经验”或许可以加以参考。

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光环,却成为全国首个GDP超千亿元、常住人口破百万的镇,连续四年蝉联“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榜首。两次镇域合并使狮山土地规模扩至330平方公里,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出两个千亿产业,在佛山32个镇街中贡献了1/5的经济总量。

当下,这个已到而立之年的超级大镇又开始探索以人文经济为核心的路径:依托人口优势,从人的需求和创造力出发,将人文引领和科技驱动作为两大新动力。未来,狮山又将为同处转型关口的中国镇域经济提供什么样的“参考答案”?

从“并镇拼图”到产业裂变

从1995年建镇起始,狮山三十年的发展恰好对应着中国镇域经济的几个关键跃迁期:1995-2005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阶段,2005-2013年行政合并驱动的"规模扩张"时期,2013年至今注重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时期。狮山现在的规模正是在几个阶段过渡中完成。

2005年,在南海区“17变8”的并镇举措下,由狮山街道办事处、官窑镇、小塘镇、松岗镇整合为新狮山镇,狮山土地扩大到258.9平方公里,成为南海区第一大镇。2013年,南海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罗村街道与大沥辖区内5个社区并入狮山镇。经过两次并镇狮山镇辖区面积扩展至330平方公里,约占南海区面积的1/3。

行政边界的拓展,寄托着南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质量跃升的期待。狮山镇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深层逻辑在于资源的重组:通过全域土地整备、产业链重构和交通动脉贯通,昔日零散的村级工业区被系统整合,腾挪出的连片产业空间,为“搬大树”招商提供关键载体。

千亿级汽车产业是狮山以空间重构驱动要素重组的典型代表。与茅台镇、长安镇等其他千亿镇街依靠传统特色产业壮大的路径不同,狮山的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产业是“从0到n” “从无到优” 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

2010年,一汽-大众华南工厂签约落户狮山,成为彼时佛山史上最大的外资投资项目。“搬回来的大树”不仅改写了“广州整车、佛山汽配”的产业分工格局,更以整车制造为支点,撬动起20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催生出狮山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也推动狮山现代产业体系形成。

2018年,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宣布在狮山增资扩产108亿元的MEB项目。2023年3月,一汽-大众又签约落地新能源汽车跃阶发展项目。这些都成为狮山从传统产业赛道切换至新能源风口的有力支撑。

狮山镇党委书记梁觉聪现场分享了几组数据:狮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在1995年为2.81亿元、2013年达到721.08亿元,2024年则是1320.67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470倍和2013年的1.83倍。工业总产值也从1995年的4.51亿元增至2024年4552.62亿元。

在夯实传统制造业根基的同时,狮山依托本地创新生态开辟“第二战场”,瞄准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围绕“两高四新”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了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狮山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生态,通过平台搭建、人才引育、技术转化的系统布局,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迄今为止,狮山的各类创新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数量均居南海区第一、并且占较大比重,挺起了南海“制造业当家”的“脊梁”。

而立之年解题“人文经济”

当经济总量攀至高位,镇域经济的下一程,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要寻求更高效的发展逻辑。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超级大镇将破题关键放在“人文经济”。

据统计,狮山常住人口在2024年达到103.18万人,分别是1995年的42倍和2013年的1.44倍,而且百万人口中外来人口占七成。不少类似狮山的超级镇,由于制造业集群的强势崛起,人口虹吸效应显著增强。然而,超常规的人口增长也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带来“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压力。

目前,狮山工业产值占南海过半,但依然存在“厂区连片、社区零星”的城市配套短板,使得高端人才在生活品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留存。同时,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需求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配套、精神生活、品质空间需求转变。

如何满足这些以人为核心的新需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是狮山在城市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狮山实现从“以产兴城”向“以人兴城”转变的关键。

“在经济体量达到一定量级之后,要想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理念,利用人文之力、科技之力推动发展逻辑之变、模式之变,让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的进阶升级同频共振。”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

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聚、城市兴,关键还是在于“人”。对此,狮山以人文为突破口,从“硬实力”与“软环境”协同发力,重塑“城产人”关系。

博爱湖是经典案例之一。近日,狮山将博爱湖片区定位为“新质生产力梦工场”,重点布局无人机、无人艇、AI、智能装备等领域,发展低空经济,以训代赛、以赛促产,构建研发、测试、应用等全链条的生态圈。

按照规划,新质生产力梦工场启动区位于博爱湖北区左岸50亩,其东侧坐享一线湖景,西侧就是兴业路、广佛肇轨道交通狮山站(湾区一号地铁);南面是即将建成的博爱湖国家体育公园,环境优美、位置优越。启动区将开发建设新兴产业培训总部基地、产业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同时配置科技金融及生活配套等服务设施,计划上半年完成推出。

博爱湖片区建设提速,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硬件设施水平,更为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空间。

在“软环境”营造上,狮山发布“狮创”12条,以“筑巢引凤、创新驱动、成长护航、安居乐业”四大举措为核心,构建了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通过提供近8万平方米的优质公有载体、释放120万平方米的人才灯塔产业园空间,以及建立招才引智和企业服务机制、探索“狮创”人才科创基金等措施,狮山为人才团队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同时,狮山还打造“掂水”服务标准,出台《狮山镇人才科创行动计划》和《狮山镇公有企业支持人才团队发展扶持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人才科创体系。

“作为产业大镇,如何破解产业及社会治理之困,我们一直在探路前行。”梁觉聪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