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蝉联第一,中关村示范区预计规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

2025年03月20日 16: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过去一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20日,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靳伟表示,北京市重点从四方面着力,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一是扎实推动先行先试改革。深入实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央地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进一步发挥。比如,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中小微企业目前已零付费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40余项;建设了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

二是扎实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实施创新企业分类支持、梯次培育,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企业矩阵。一年来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1万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2796家、独角兽企业23家。累计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7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02万家,独角兽企业115家,均居全国前列。目前有千亿级企业七家、百亿级企业超百家、十亿级企业近千家,企业集群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三是扎实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围绕合成生物制造、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北京出台了38项产业政策。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40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建成医疗器械、新型传感器等26家概念验证平台,以及光电子、氢能等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四是扎实推动开放合作。北京牵头组建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初步形成了“六链五群”产业集聚效应。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2.7%。建设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已入驻12家。吸引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等多个国际知名创新机构落户。在全国率先推出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持续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成功申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有四个特点:突出科技前沿、突出成果共享、突出人才交流、突出开放合作。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举办多场专业论坛和重大成果发布活动,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论坛年会期间,将通过技术交易大会、前沿科技大赛、重大科技成果发布等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平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和产业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

靳伟表示,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将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科技,比如在应用机器人新产品方面,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今年年会的智能助手,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多个场景中,将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