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雷若馨 深圳报道
近期,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不停进化,一面各类场景开始接入DeepSeek、Manus,一面智能机器人后空翻,秀起中国功夫,还有的直接“进厂”打工进行测试。
而就在人们对AI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充满想象之时,在深圳,各类医疗场景上,AI和智能机器人的含量却在直线上升。
辅助诊断、病历分析、智能机器人手术、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健康管理……深圳的医务人员最先迎来了“硅基同事”。
从做艾灸到内镜清洗 AI“入院打工”
36岁的王女士,每周从南山赶到宝安区中医院做艾灸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艾灸师傅”是一台机器人。
通过视觉识别算法、自主深度学习,这位“老中医”能“一眼”看出患者的高矮胖瘦,并通过解剖学上的标志性结构精准识别穴位,根据不同症状实施5种古法灸法。
这是宝安区中医院与深圳泰艾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艾灸机器人。
“这台机器人2021年开始临床试验,我就常来。”王女士表示,自己后背长过一大片带状疱疹,每次灸背体验感都很好,还能避免与医生“坦诚相见”的尴尬。
口耳手相传的中医技术,在这里有了硅基接班人。
漂洗、甩干、烘干、消毒……在每年完成胃肠镜检查超8万例次北大深圳医院,机器人正在做着另一份工作——清洗内镜。
过去,内镜清洗要靠护士手工完成,耗时又耗人。现在,该院与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内镜清洗机器人,内镜清洗岗位人手从5人减至1.5人。
2024年11月,智能内镜清洗机器人拿到第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正向全国各大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试用推广。
在深圳市三医院,DeepSeek与腾讯混元大模型在体检环节双双上岗。
据介绍,这对AI模型“搭子”不仅能帮助体检者精准匹配项目,还能在拿到报告后化身翻译,一键“中译中”,将各类指标数据信息转为大白话,标识出不同健康风险等级,提出合理建议。
除此之外,辅助诊断、病历分析、智能机器人手术、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健康管理……作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AI正全方位改善深圳医疗服务效能,带来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初步统计显示,近450个“AI+医疗”产品已渗透至深圳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管理、科研等环节。
为何AI医疗能在深圳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年轻城市对新诊疗技术接受度更高
“好用、爱用、常用”,是年轻一代对新科技产品的普遍态度。
根据CNNIC数据,全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其中,20-2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41.5%;其次为30-39岁网民,比例为23.9%。
在深圳这座平均年龄仅32.5岁的年轻城市,让AI医疗从实验室到诊室的路径变得格外丝滑。
早在智慧医疗概念尚未普及时,深圳便率先搭建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框架,如今已建成覆盖全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大数据中心,将各个医疗机构病人的就诊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和保管,汇聚成数据湖。
自2019年起,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病理科就开始借助AI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2022年,该科室引入深圳企业生强科技的病理诊断数智全链路生态网,能够快速生成准确图像并实现存储。一张切片仅耗时1分30秒,实现病理切片全面数字化。
2023年及2024年,深圳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连续两年在全国36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数以万计的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成为训练AI模型的核心“燃料”,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育龄人口多、出生人口多的特点,也反向为AI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往产前超声检查中,医生操作繁琐,孕妇等待时间长,满意度低。如今,AI“入职”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超声科当起了“助理”。能自动保存切面图、测量胎儿生长参数并打印报告,医生只需观察各个切面有无异常。工作效率翻倍的同时,科室超声影像标准化率提升了超三分之一。
这套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蓝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大学共同开发的产前超声影像智能检测系统,经过3年临床应用、12.6万例影像数据的验证,已达到三甲医院质控“金标准”:标准切面识别平均准确率95.2%,关键生长参数测量误差小于0.3毫米。
2021年,深圳市卫健委已依托这一平台进行全市产前筛查与诊断质控工作。目前,全市设有产科的80家医疗机构已全部加入该平台。
“硬核CP”让AI+率先落地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学科带头人李胜利认为,如果不是在深圳,这项AI+产前超声的成果很难实现如此成功的转化。
而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前沿阵地,深圳拥有发展AI医疗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最主要的集聚地之一,高端医疗器械约占深圳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产值的四分之三。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巨头坐镇,开立医疗、北芯生命等创新势力冲锋,让深圳在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稳居技术高地。
与此同时,深圳正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在AI芯片、云计算、大模型等领域不断突破,优必选、精锋医疗、越疆机器人等机器人“尖子生”带动众多中小企业持续创新,为医疗设备配备最强大脑。
在深圳,能找到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也能找到前沿的人工智能企业,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齐备。二者强强联合,就地组成“硬核CP”,共同推进AI医疗在深圳的落地。
正因为产业技术够硬、链条够全,“临床需求反向驱动研发”的创新模式在深圳如鱼得水。
当护士长发现内镜清洗机器人缺乏资深护士的“手感”后,企业迅速响应,为其增加微晶压力感应装置,实现人机协作的精细化升级;当康复效率低、患者需排队半个月以上才等得到床位时,深圳市二医院康复中心携手企业在10年中研发出约40种康复机器人,使康复效果提升2.33倍。
这种“临床出题、企业解题”的闭环,让深圳的医疗AI产品始终紧贴实际需求,避免技术与场景脱节。
深圳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准备联合多家深圳AI头部企业,探索全AI示范医院建设,建设数智化、标准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年轻人口与多年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优质土壤,高端产业生态成为技术转化的强劲推动力,深圳AI医疗得以爆发。
如今,深圳已经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描绘出新愿景:到2027年底,人工智能深度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医学科技、生命健康、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打造2-3家AI示范医院,建设1—2个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示范区。
AI医疗带来的变革,其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重新定义了医患关系、诊疗流程乃至医疗资源的分配逻辑。在这条路上,深圳正以“硬核创新”与“人文温度”并重的姿态,为中国AI医疗提供“深圳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