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近期,比亚迪发布会开个不停,比亚迪的技术鱼池里,又捞出了数条大鱼,吹响了中国汽车市场新一轮竞争的号角。
2月中,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推动智驾平权,3月初实现车载无人机“灵鸢”,近期又向新能源汽车关键的补能环节发起冲击,推出兆瓦闪充,号称“油电同速”。
比亚迪创新离不开公司数十年的持续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超11万名,其中智驾工程师共5000多名,可实现软硬件全栈自研;依托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比亚迪可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加速智驾普及。
广东的创新土壤为“技术鱼池”提供跨界融合的养分。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与比亚迪智驾系统深度耦合,大疆车载无人机与整车集成创造移动影像新场景,华为乾崑智驾为硬派越野车注入灵魂。
这种“车+X”的生态裂变,正是大湾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与汽车产业碰撞的化学反应。
深度孵化:从点状创新到网状创新
3月17日,比亚迪发布超级e平台,推出闪充电池、3万转电机和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电动车的核心三电全维升级,刷新了全球量产之最。
相比于燃油车,补能始终是新能源车车主始终焦虑之处,过去几年,汽车充电时间虽然持续缩短,但与加油仍然有所差距。
关于比亚迪为什么要做“兆瓦闪充”,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谈到:“为了彻底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我们的追求,就是让电动车的充电时间,和燃油车的加油时间一样短,也就是在充电速度上实现‘油电同速’。”
根据官方数据,兆瓦闪充可以实现“1秒2公里”的全球量产最高峰值充电速度,搭载闪充电池的汉L,闪充5分钟就能畅行400公里,这事实上与加油便差不多。
为了匹配超高功率的充电,比亚迪自研并量产了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这一芯片的电压等级高达1500V,这也是行业首次量产应用的、最高电压等级的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
“比亚迪拥有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在多个场合提及“技术鱼池”。
在被质疑汽车没有智驾时,比亚迪暗不作声,三年后,比亚迪7万元的海鸥都能配备智驾;在车圈都在拿800V高压平台当作宣传卖点时,比亚迪同样并没有掺和,如今,比亚迪已经实现1200V,几乎领先同行一个代际。
也正如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所说,“比亚迪已经成点状创新进化到了网状创新”。也就是说,比亚迪在多个领域或技术网络上形成关联、相互支撑的创新网络。
这恰恰与汽车供应链的发展相互吻合,自汽车工业诞生一百多年来,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是非常稳定的结构,车企依靠各级供应商“拼装”,等级森严。整车厂则在技术整合、品牌塑造、产业链协同和用户运营上,构建了一套高度精密的体系。
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传统链状的供应链结构正在向新的网状供应链结构迁移。电池、芯片、材料等关键资源供应,甚至研发、设计有望转而居于产业链的主导者地位,从而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的新范式。
“对比亚迪而言,技术首先是为战略服务的,其次才是为产品服务,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让我们在制定战略时比别人看得更远更深。”王传福对外表示。
网状生态使得“涌现式创新”成为可能,技术创新会呈现出指数爆炸的局面,技术积累会在平台上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更多供应链企业开始在产业链发挥主导作用。宁德时代掌握电池这一行业上游核心,华为以供应商身份切入汽车赛道,坚称“不造车”,牵手比亚迪、赛力斯、阿维塔在内的众多车企,大力介入车企的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这在传统汽车供应链中是难以想象的局面。
外界仅看到了比亚迪的整车制造在独树一帜,却鲜少关注到比亚迪通过旗下的弗迪系子公司,实现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生产,高度垂直整合的模式使得面对市场变化和供应链风险时,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
产业链变革:粤企协同重构汽车生态
比亚迪凭借“天神之眼”迅速赶上智驾浪潮,打出智驾下沉的技术牌后,仍在等待规模化的技术变现。
比亚迪更大的底气在于数据优势,目前累计销售超过440万台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的车辆,构建起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截至目前,比亚迪的研发人员超11万名,其中智驾工程师共5000多名,可实现软硬件全栈自研。
去年,比亚迪已经超越上汽集团拿下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冠宝座,依托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比亚迪可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加速智驾普及。
记者梳理发现,在比亚迪推广全民智驾背后,离不开多家广东本土产业链公司的支持。这当中便包括速腾聚创、欧菲光、德赛西威、比亚迪电子等,这些智驾公司多数分布在深圳、东莞和惠州等地。
对于高阶智能驾驶,激光雷达始终是绕不开的一环,在比亚迪的解决方案中,天眼之眼A和天神之眼B是搭载激光雷达的,其中A方案搭载了三个激光雷达。
据券商调研显示,比亚迪高阶方案所搭载的激光雷达中,速腾聚创占比达到80%。近期,比亚迪在接受投资者调研的时候也提到,之所以如此大比重采用速腾聚创产品,一方面是价格因素,另一方面比亚迪在速腾聚创还未上市前便投资了公司。
近期,来自惠州的德赛西威在同样互动平台表示,比亚迪是公司深度合作的客户之一。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惠州的华阳集团证券部人员称,比亚迪是公司汽车电子和精密压铸两个主要业务的重要客户,主要向比亚迪提供HUD抬头显示、车载无线充电技术等,但合作领域不涉及智驾系统,目前也没有相应计划。
比亚迪更大的野心在构建自身的汽车生态,这同样离不开广东企业的加持。
3月初,比亚迪与大疆强强联手,发布“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之时,便被认为是比亚迪瞄准了汽车产业的生态竞争。
“灵鸢”实现了车与无人机的整车集成,系统安装在车顶区域,用户可以通过车端专属应用程序实现车辆在行驶中完成无人机起降,随动跟拍与双摄联动和AI一键成片等功能,并将覆盖比亚迪旗下全品牌车型,实现技术普及。
在谈及与大疆的合作时,王传福谈到,“比亚迪和大疆的合作,绝不只是把无人机放在车上那么简单,而是从底层技术出发,从0到1,设计并开发了整车集成系统,成功做到了车和无人机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此次两家在各自领域的广东龙头企业携手,既是产品层面的深入合作,也是出行场景生态的全新构建,两家企业的合作既是开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不仅限于大疆,硬件制造是比亚迪的优势,但构建生态还有赖于其他公司的相互协作。电子信息产业在广东高度聚集,不同于小米等新势力通过互联网生态切入用户场景的模式,比亚迪联手更多合作伙伴构建自己的生态。
此前,王传福便表示,比亚迪联合OPPO为腾势Z9GT的用户,开启了手机互联的新体验。而在华为乾崑智驾的加持下,方程豹豹5、豹8则让其在硬派越野车市场中更有优势。
从车和手机的互联,到车和智能穿戴的结合,再到车与无人机的创新落地,以车为核心,连接一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碰撞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