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伴随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频率强度与规模日益加剧。可以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然而,今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在当前各种复杂形势交织背景下,全球如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3月26日,在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方案”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气候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指出,今年迎来《巴黎协定》签订10周年,遗憾的是美国第二次退出《巴黎协定》,这使得《巴黎协定》的进程面临挑战。不过,刘振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会持续推进,应该继续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资金支持。去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气候资金和适应目标是各方讨论的关键议题。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向气候适应型未来转型,各方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展开谈判,以期在2009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捐资1000亿美元”基础上,制定全球2025年后的气候融资目标,并就资金机制相关安排达成共识。
刘振民认为,发达国家提供气候融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全世界需要有好的贸易环境,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零关税和友好市场环境。如此,围绕气候变化的技术和资本才能够自由流动。
当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设定了“碳中和”目标。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指出,中国现在超额超前完成了任务,“碳达峰”可能提前2~3年实现。他解释,中国现在可再生能源成本只有燃煤成本的一半,低成本意味着部署速度会很快,甚至2027年就能“碳达峰”。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更大。朱民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经积累了信心,将来部署氢能将为可再生能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基于此,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可能早于2060年,而技术、发展规模和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三驾马车”。
“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刘振民看来,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不可扭转,直至实现全球“碳中和”。未来20-30年的能源转型进程,需要由政治意志、市场与科技共同推动。
对于企业来说,脱碳成为当前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大考虑。智利化工矿业公司副董事长 帕特里西奥·孔特塞称,希望政策决策者以经济为导向,保持市场开放。同时,出台适当的激励机制,推动清洁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