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当前,我国对扩内需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不断加深加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列出2025年重点任务时,首项任务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需求侧加大政策力度,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3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方案》注重供需两端综合发力、统筹促消费和惠民生、强化消费政策协同。
浙商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林成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未来需求侧发力的核心,消费有望从顺周期变量转变为逆周期变量。“在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把消费作为逆周期的发力手段需要一个凝聚共识的阶段,所以我们预判消费发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促消费、扩投资要良性互动
《方案》进一步论述了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一方面提出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提供更多元、更普惠的消费供给。
“解决当前消费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在于通过供给侧创新匹配消费升级需求,从需求侧消除障碍、优化场景,两者协同有助于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领供给’的良性循环。”林成炜认为。
林成炜表示,消费品质提升方面,围绕强化品牌化、创新化和国际化展开。其一,国货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领域成为未来消费升级的重点方向,而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仍是主要瓶颈之一。《方案》强调,通过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推动国货IP化以及鼓励国际品牌在华首发等措施提升中国消费品牌的全球竞争力。
其二,通过开展“人工智能+消费”行动,推动自动驾驶、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加速应用,并重点发展低空经济、健康消费等新赛道,促进消费场景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级转型,形成高附加值消费链条。
其三,《方案》强调要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支持外贸产品内销与国货出海,进一步破除“内外双循环”壁垒。
环境改善方面,从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城乡消费设施等多方面构建“信任+便利”的消费生态。“信任”来源于完善的制度和基础设施保障。《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带薪休假与小长假弹性连休”,通过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益,释放文旅与服务消费潜力。
此外,《方案》还强调要健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强化政策监管,整治直播带货“虚假最低价”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等市场乱象,切实提升消费者信任感。同时,通过建设县域物流中心、智慧商圈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城乡市场,释放下沉市场消费潜力。
在林成炜看来,提振消费与扩大有效投资并非孤立的政策目标,促消费和扩投资之间要形成互动,消费的提振可以扩大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产业升级可以进一步提升消费品质,只有不断激发消费活力,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领供给”的良性循环。
财政支持加力有望拉动社零增长
目前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但也面临日益增加的总需求不足压力,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
“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较上个月回升0.3个百分点,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延续修复态势。”林成炜表示。
从结构看,林成炜认为,缘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发力、消费结构升级驱动的影响,通讯器材、体娱用品、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领跑其他品类,对社零形成支撑,其中既有长期趋势,也有短期提振,同时,汽车对社零消费形成拖累,地产后周期消费修复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地产相关需求释放仍有待观察。
“全年来看,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以及居民收入预期改善,消费潜力有望逐步释放,预计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为5.3%。”林成炜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年以来,在国家鼓励、地方支持和企业让利等因素带动下,以旧换新的“乘数效应”得以有效发挥。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零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
林成炜表示,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与政策的支持,消费潜力有望逐步释放。今年的以旧换新,突出“加力扩围、惠民升级”。不仅在规模上,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达到去年的翻倍;而且在去年政策基础上扩大了“换新”补贴的品类范围,家电从“8+N”类增加到“12+N”类,同时升级了服务、提高了效率,让大家更好享受政策红利。
“我们预计2025年3000亿元的财政补贴资金有望拉动社零增长2.3个百分点。”林成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