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招商,宜宾如何打造产业西拓高地?

2025年03月26日 14: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孙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在中国的产业版图上,近几年宜宾声名鹊起:几乎从零起步,宜宾的动力电池产业在短短五年间就发展成为千亿级规模产业,带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重心西移。

在宜宾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之都”背后,招商扮演了关键角色:2020年宁德时代投资1000亿元在宜宾建设150GWh的全球最大锂电生产基地以来,“时代吉利”动力电池等项目纷至沓来。时至今日,宁德时代仍被视作宜宾教科书式的招商案例。

为再造“动力电池之都”奇迹,近几年间,去全国各地招商成为宜宾的常态。

2025年首场省外招商,宜宾来到了上海。3月25日,宜宾市2025长三角投资推介会在上海举行。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科创与高端制造优势突出;宜宾白酒、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基础坚实。”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负责人聂莉介绍道,本次活动签约项目130个,签约总金额达493.3亿元,涵盖多领域、多环节,将为宜宾产业链精准补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产业西拓高地

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三江交汇,成贵高铁与渝昆高铁也在宜宾呈“十”字交叉。

这一地理位置吸引了雄伟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伟精工”)签约落地。雄伟精工董事长陈学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模具等工业产品有服务半径,一旦运输距离拉长,成本就会上去。该公司总部在无锡,能够覆盖华东市场,落地宜宾有助于拓展西南市场。

“对于工业制造企业而言,宜宾还有两个特殊的区位优势。”陈学梁指出,对于工业制造企业而言,宜宾位于长江水域,水运成本较陆地运输成本更低;宜宾有向家坝水电站,能源成本也相对较低。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设立第二总部、生产基地还是迁址当地,最重要的都是落地后有业务,尤其是落地的起步业务。这无疑考验着地方的产业基础。

从产业配套看,宜宾集聚了动力电池产业正负极、结构件等120余个配套项目,形成了全国最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生态;落地了晶硅光伏产业硅料、硅棒等35个项目,率先在四川省完成晶硅光伏全产业链布局;新型储能初步完成从研发集成到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布局;引进3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

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全球发展负责人孙驰介绍道,该公司在宜宾的落地业务主要聚焦物流场景:一方面将与普什集团联合研发适配不同场景的电池包,构建“车电分离+快速换电”的服务体系,助力物流运输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将结合五粮液产业链的物流需求,打造定制化智慧集装箱运输方案。 

“宜宾市的办事效率和招商诚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招商落地过程,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高级顾问俞学良透露,在项目谈判初期,该公司在选址、物流等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在场的宜宾政府代表听到一个就解决一个,直到提不出问题。

在招商落地之外,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认为,企业更需要长期的投后服务。“怎么持续满足企业发展的要素,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城市在招商中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重点。”

升级基金招商 

本次推介会上,签约分合作基金机构、基金推荐项目、长三角区域项目三轮举行。从中,宜宾通过基金机构导流的招商思路也浮出水面。

近年来,宜宾借助IDG、中金、晨道等头部资本优势,合作组建18支、总规模超3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群。

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介绍道,宜宾建立了“基金机构导流—产业专班研判—对应县(区)承接”的漏斗工作机制,三年多来通过合作资本推荐并成功签约落地项目34个、投资超100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产业基金投资最活跃、布局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作为合作基金机构代表,何宇华告诉记者,基金扮演着发现标的、适配产业的撬动作用,同时宜宾也在持续做产业的赋能。“宜宾在动力电池、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产业链优势,因此用‘产业+基金’的招商模式,效率较高。” 

记者从推介会现场获悉,参加此次推介会的代表,有一半以上是头部基金及其带来的企业;签约基金项目18个,共82.9亿元。

这也是宜宾对年初发布基金合作矩阵承诺的回应:今年初,宜宾发布了“300+300”基金合作矩阵,在巩固300亿元存量基金群基础上,新设300亿元增量基金,推动基金投入到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更多产业赛道。

宜宾市副市长兰宏彬表示,宜宾基金招商正由招引单一项目的1.0时代,向招引产业集群的2.0时代转段升级。

一方面,宜宾将利用专项产业投资基金,打造“一站式”产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项目导入,到股权融资支持”的全流程服务;另一方面,宜宾将建立场景供需对接平台,构建“场景生成应用——应用生成项目——基金保障项目”的新模式。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