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冯玉怡 珠海报道
随着“深海科技”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地纷纷响应召开相关会议并出台利好文件。
近日,珠海印发《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聚焦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提出多项行动措施。
“深海科技”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10万亿级的“蓝海市场”,以深海探测、海洋基建和海工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产业方向备受市场关注。培育蓝色“新质力”,已经成为城市经略海洋的核心抓手。
养殖工船是“深海科技”中的重点“科技活”之一。3月25日,备受关注的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传来新消息。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获悉,这座总投资约2.6亿元的工船预计今年6月交付使用,将实现台风季自主航行避灾,标志着珠海即将开启智慧养殖新时代。
这首“珠海造”的海上巨型养殖航母,是近年来珠海发展蓝色“新质力”的一个缩影。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熊翔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珠海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数量位列广东省第二,今年底或将达12座平台和1座工船,届时在数量上将赶超成为全省第一,养殖水体有望突破200万立方米。”
“3+3+1”海洋产业体系
一直以来,珠海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闻名。今年的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海洋产业作为重点工作单独列出,这在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有出现过,可见海洋产业之于珠海的重要地位。
而此次出台的《行动方案》,既是对珠海海洋发展的系统性总结,也是开启“十五五”规划前期的重要战略时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行动方案》除了规划三年目标、五大行动、重点任务等顶层设计外,还梳理发布“三张清单”,分别是海洋经济指标任务分工、涉海重大项目滚动清单和重点攻坚海洋产业链图表清单,这也是目前珠海首份公开的海洋产业图谱和“作战图”。
盘点珠海海洋产业“家底”,2023年全年海洋生产总值932亿元,预计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占珠海全市GDP比重22%,占比排名全省第三,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城市,同比增长约7%。
其中,临港油气化工、滨海旅游、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海洋优势产业保持稳中求进发展态势,已培育海洋旅游、海洋油气化工两个超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规模以上涉海企业超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集聚了中海深海开发、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番禺珠江钢管、显利造船、烽火网络等为代表的珠海重点企业,构建了“一带双核三组团”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行动方案》提出,争取到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10%;培育形成1个超千亿级临港油气化工产业集群、1个超七百亿级滨海旅游产业集群、2个超三百亿级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涉海专精特新企业达60家以上,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以上,涉海上市企业数量达10家。
同时,《行动方案》还提出聚焦“3+3+1”海洋产业,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滨海旅游、做特现代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做专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培育深海探测一个未来产业,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珠海在体制制度改革等多方面作出了不少创新尝试。
在优化养殖用海审批方面,珠海出台《珠海市养殖用海审批指引》,打通了渔业法、海域法的法律壁垒,在全省率先实现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和水域滩涂养殖权同步同级办理,解决养殖用海遗留问题,吸引了一批海洋牧场项目快速顺利落地,对新型设施养殖用海的使用年限延长至15年。
此外,珠海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装备登记制度,涉海企业可将装备等资产抵押,由相关部门发证登记后在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形成“装备登记一张证”制度。去年底,珠海市首台商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格盛1号”正式获得广东省首本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所有权登记备案证。
在蓝色金融创新上,珠海还推出海水养殖保险特色险种,打破长期以来海水养殖保险由于风险较大的“承保难”问题,目前已赔付超两亿元。
打造海上产业园
为了打造成为广州、深圳之外的“海上新广东”海洋发展“第三极”,珠海可谓动作频频。
近日,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发布《珠海市激活“蓝色动力”,促进海洋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对海洋科技先锋探索项目补助金额最高500万元;优先保障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海域、空域测试需求,对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测试单位提供“一站式”试验服务;鼓励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院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上岛下海”,支持举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发布会,扩大海洋应用场景等10条“蓝色动力”措施,向海图强打造“深海科技”。
万山区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近年来在海洋新能源和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产业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桂山海上风电场项目和海岛无人机公共物流项目。
2024年,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制氢,标志着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的顺利落成,填补了亚洲和我国海洋风电制氢工程技术领域的空白。
同年,万山区打造出全国首条海岛无人机公共物流航线——“唐家港-桂山岛”无人机物流航线,并实现常态化运营。该航线不仅解决了海岛传统物流运输受天气、交通等因素制约的问题,还通过与珠海邮政合作,开通了全国首条海岛无人机邮路,实现了包裹邮件的常态化运输,极大提升了海岛居民和游客的物资获取效率。
着眼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珠海有更宏大的目标和愿景。
根据《行动方案》规划,珠海将依托大万山岛波浪能试验场,加大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领域的规模化推广和示范应用,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谋划国家海洋能源中心建设。推动波浪能科技成果转化,争取中国科学院波风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项目、清华大学“华清号”气动式波浪能发电试验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海上能源岛,探索成立海洋电力公司。
不仅如此,珠海还首次创新性提出谋划建设“四通一联”海上产业园。目前,正以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为契机,打造海上产业园1.0版本。未来,将持续推动打造全国首个以海洋高科技为主题的离岸海上高新区,谋划“粤港澳海洋深度合作区”推动粤港澳海洋开发合作新局面。
在熊翔看来,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有两个显著的“区域性”。第一个“区域性”在于珠海作为珠西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要面向珠西区域在海洋领域发挥牵头作用;第二个“区域性”则是要联动港澳区域,全面服务粤港澳海洋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