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经济”催生“体育+”新业态,体育产业如何布局体重管理市场?

2025年03月27日 16:34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谭砚文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再次提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关口。如今,肥胖早已超出了体型的范畴,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普遍性问题。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就已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鼓励各类人群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体重管理背后,是体育产业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耦合,围绕体重管理需求形成的“减重经济”也在不断扩容。广州体育学院副校长侯晓晖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政策利好下,更多“体育+”新业态将不断涌现,从单一运动产品转向“运动+营养+科技”的综合性服务。

当前,体育产业切入体重管理市场,还面临产品同质化、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侯晓晖建议,应推动体育和医疗数据共享,形成个人健康画像,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同时培养体育与医学等多学科交叉人才,企业也应创新开发科学运动课程与工具,共同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2025年11月,粤港澳三地将迎来第十五届全运会。这一大型赛事也将为广东提供减重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不仅将从需求端刺激消费增长,也将从供给端为体育企业提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的机会。

用“主动健康”代替“被动医疗”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减重门诊外,一个透明的陈列柜不断吸引着来往患者的注意,柜内摆放着各类饮料,并标注着对应的热量及含糖量。其中,一罐可乐热量为251千卡,相当于53g白砂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门诊外的陈列柜)

据介绍,该院自2000年开展肥胖代谢病诊疗,是最早在国内开展肥胖代谢病外科手术治疗的医院之一,减重手术已积累超五千例。去年12月,医院还创新开设肥胖代谢疾病综合诊疗中心,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学科体重管理服务。近期,体重管理门诊基本每天都是满号,有时还供不应求。

这也印证着,肥胖已成为影响健康的普遍性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达4180亿元,占全国医疗费用的21.5%。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体重管理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个方向,即想用“主动健康”来代替“被动医疗”,通过主动的体育锻炼代替医疗,用更少的钱、更轻松的方式达到更健康的结果。

随着肥胖率不断上升,围绕体重管理需求形成的“减重经济”也在不断扩容。在此背景下,体重秤上的数字不再只是个人健康的指标,同时也是可以撬动千亿级市场的经济杠杆。

“运动健身作为健康管理,尤其是预防疾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将在体重管理方面承担起主导性的角色。”侯晓晖表示,政策对运动的大力提倡或将推动健身器材及运动服务等需求增长,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

近年来,伴随着肥胖率的上升,作为减重经济核心支柱之一的体育产业,正不断扩张。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0.1%、11.9%,到2018年,这两项数据增长至34.3%、16.4%。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也在不断上升,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9526亿元,2020年增长至27372亿元。到2023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36741亿元。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

多项政策叠加效应下,健身作为体育消费的重要部分,有望迎来显著增长。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健身相关企业超157.5万家,其中,广东省健身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4.5万余家。

《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健身会员有8752.5万人,环比2023年增长25.47%,会籍会员锻炼频次继续提升,出勤会籍会员(活跃会员)月均到店锻炼次数达5.32次。深圳一家连锁健身房从业者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今年3月以来,健身房迎来小高峰,选择私教课的用户年消费平均在2.5-3.5万元。即使部分客户预算有限,无法承担私教课费用,也会转上团课。记者从广州天河区一家瑜伽普拉提馆处了解到,近一个月,课程预约基本爆满,尤其具有瘦身塑形功能的普拉提课程出现秒空的情况。

从运动健身转向健康管理

体重管理背后,是体育产业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

侯晓晖认为,体重管理涉及的细分市场众多,政策驱动下,不仅传统的体育设备、健身服务等行业将迎来增长,用户的综合性需求还将引导市场从单一运动产品转向“运动+营养+科技”的综合服务,催生出更多“体育+”新业态。

“‘体重管理年’的施行将产生大量数字体育产业的新需求,从而推动数字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数字体育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大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体育与科技的融合能够突破传统健身活动在时间、空间与季节等方面的限制,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体重管理与全民健康。

如今,市场上已有不少服务于体重管理的智能产品与服务。例如,在智能设备方面,华为运动健康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数据,联动App提供丰富的运动课程和减重计划;在智能健身场景方面,深圳好家庭集团打造数字运动社区、智慧体育公园等数字体育场景,帮助用户测试健康状况,获得智能化的健身指导;在虚拟体育方面,乐动天下通过VR和AI等技术,服务于虚拟体育项目赛事,让参与者获得骑行、划船等多种虚拟运动体验。

然而,当前体育产业在切入体重管理市场时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大量健身App、智能手环等产品功能趋同,难以形成差异化壁垒。其次,用户需求高度细分,减脂、增肌等不同需求对应更加精细化的产品服务,而传统体育产业往往缺乏专业技术,难以构建“硬件+服务”的闭环。此外,复合型人才短缺,体重管理需同时融合运动科学、营养学、医学等多领域知识,但传统的健身教练、产品经理等往往缺乏系统性跨学科训练。

“体重管理背景下,体育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在于,将体育与健康管理的融合生态渗透于产业链路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侯晓晖建议,一方面,应引导企业开发科学运动课程与工具,如结合AI生成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帮助公众量化管理运动效果。同时还应推动数据互通共享,整合医疗体检、体质监测、运动轨迹等数据,形成个人健康画像,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应推动体育院校与医学院合作,体育学科与医学交叉,通过跨行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从长期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广东省在该方面已有布局。2024年,深圳市体育医院揭牌开业,成为广东省首家面向大众的体育专科医院。此外,广州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建设也被正式纳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系统性培养体卫融合人才,同时学校与华为、李宁、减肥达人等相关企业合作,开发针对减重人群的课程和智能运动装备。

2025年11月,粤港澳三地将迎来第十五届全运会。侯晓晖认为,大型赛事将为广东提供减重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不仅通过消费增长与升级从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赛事展示的科技成果、品牌效应等,也将从供给端为广东的体育相关企业提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的机会。

3月23日,以“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体重管理年”活动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林立丰指出,科学管理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建议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预防肥胖。据了解,为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十五运会广东场馆改造将构建“一场馆多场景”模式,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将在二层平台打造环形跑道,在赛后将成为全民运动、休闲、观光的共享空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