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行为!多家公募基金集中修改业绩比较基准,趋势还是乱象?| 合规观察与基金人事

2025年03月27日 15:4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黎雨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3月以来,公募基金掀起了集中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风潮。

多位近期调整了旗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募人士告诉记者,近期的调整是公司的自发行为,尚未收到监管层对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设置的新指引。

在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呼之欲出的眼下,公募机构整体对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关注度和规范意识,都在明显增强。

2023年以来,公募基金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已从事前备案转为事后检查,这意味着只要管理人和托管人协商一致即可公告修改,无需提前取得监管批准。不过当前,公募市场中依然存在不少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与基金特征不符,又或是同类型/同主题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大相径庭的情况。

从Wind数据统计来看,过去的几年来,基金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呈现出增长态势。截至3月26日,2025年以来已有52只基金完成了业绩比较基准的变更,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9只。

如果仅看主动权益基金,今年年内变更了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则达到26只,而这一数字在2024年和2023年同期,仅分别为19只和3只。

当基金公司能够对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自由抉择,眼下密集的变动是值得肯定的行业趋势,还是乱象?

集中修改业绩比较基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近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变更原因整体可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配合基金自身风险收益特征的改变,调整不同指数在业绩比较基准中的权重。

这种调整多现于债券型基金或灵活配置型基金。如3月26日,兴业聚惠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变更业绩比较基准并修改基金合同的公告: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的占比从80%增加到了9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则下降到10%。

天弘价值精选在近期的业绩比较基准变更中,便大幅提升了债券指数的权重,将中证综合债指数调整为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比重由40%提升至85%。

二是少数基金由于业绩比较基准中的指数被编制机构“改头换面”,因此需要被动对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

例如在3月19日,汇添富文体娱乐主题混合曾发布公告称,由于指数编制机构变更了“国证港股通文体娱乐指数”的指数名称及指数编制方案,变更后的指数为“国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不再适合作为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的组成部分,基金将从3月20日起,把业绩比较基准中占比30%的国证港股通文体娱乐指数替换为中证沪港深互联互通休闲指数。

不过近期最常见的变更情况,还在于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从传统宽基指数调整为和基金投资策略、风格更相关的细分指数。

记者发现,不少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中的核心指数,都在近期出现了宽基指数变“窄基”指数的现象。

例如3月24日,广发稳健策略混合将原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人民币计价的恒生综合指数收益率*15%+ 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5%”,正式变更为“中证红利指数收益率*60%+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收益率*15%+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5%”。不难看出,调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更加聚焦于基金名称中的“稳健”特征。

无独有偶,建信基金信息产业也在同日调整了原业绩比较基准。此前,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为85%*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5%*中债总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调整后,沪深300指数收益率被替换为了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收益率。

还有一些主动权益基金,选择将业绩比较基准中相对“传统”的宽基指数,调整为了新发的宽基指数。例如平安策略回报混合业绩比较基准中的权益部分,从“中证800 指数收益率*70%”,变更为了“中证 A500 指数收益率*90%”。

或为公募改革未雨绸缪

基金扎堆调整业绩比较基准,背后原因几何、可有指引?

对此,多位近期调整了旗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募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暂时还未收到监管层对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设置的新要求,近期的调整属于公司的自发行为。

至于发起调整的具体原因,各家公募则不太相同。

其中华北一家公募机构的产品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是基金经理在近期主动表达了对变更在管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想法。

“换成跟自己的主题基金相适配的基准后,基金就可以参与主题基金排名,不然基金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中只能参与大类分类下的排名。”该产品部人士称。

另一位头部公募机构人士则向记者指出,近期公司对相关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变更,是公司整体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进行的调整。同时,公司对即将到来的公募基金改革指引也十分关注,在未来改革文件正式发布后,可能会配合要求调整基金的内部考核标准,增强对业绩比较基准的关注。

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猜测,近期公募基金密集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背后,很可能是基金公司出于对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和《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提前应对的考量。

今年1月,证监会主席吴清曾表示,按照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的部署,证监会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

而在3月中旬,一些改革方案的初步细节就已在市场中流传,彼时有接近监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相关改革方案内容已经过监管层和业内高管现场交流。

在这份呼之欲出的改革方案中,“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存在感明显增强。作为刻画投资者获得感的重要指标,基金业绩比较基准预计未来将对基金考核指标和费率、薪酬改革等都产生重要约束。

据业内人士受访时提供的方案初稿,未来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其他从业人员考核,将会以业绩与投资者服务类指标作为重点。其中要将业绩与基准偏离度、基金利润率等指标加入基金经理考核,并占据相对较高的权重比例,甚至出现了“基金经理跑输基准就大幅降薪”的方案。在基金公司分类评价指标中,盈利客户占比、业绩比较基准对比等指标,也或将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方案初稿或还将进一步强调推动公募基金产品业绩表现与费率挂钩,对于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适当提高费率,对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要降低费率。

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应以投资者为本

公募基金对业绩比较基准的修改程序,自2023年来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和增设份额、降低费率、调整净值精度等行为类似,为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监管曾对公募基金需备案事项进行了优化。此后,公募基金调整业绩比较基准从事前备案转为了事后检查。

有公募人士和记者介绍称,目前当基金公司内部有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考虑时,会和托管行进行商议,而在取得托管行的无异议函后,公司就可以直接发布相关调整公告,无需再提前取得监管批准。

不过当前,公募市场中依然存在不少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与基金特征不匹配的情况。其中,部分在产品名称和基金合同中都明确了投资主题行业的基金,却在业绩比较基准中对标了宽基指数,为基金经理提供了风格漂移的温床。

如何理解当前市场同主题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不一的现象?在一些受访人士看来,受到主客观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募基金对业绩比较基准的完善,客观上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方面,业绩比较基准作为投资的参照点,机构的设置偏好一定程度反映了市场投资理念的变迁。

据统计,今年以来多数变更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募基金,成立日期集中在2015年到2021年间。对此前述大型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早期主动权益基金在设置业绩比较基准的时候,确实更爱采用沪深300等宽基指数。

“过去市场结构性特征还相对没有那么明显,客户的关注点也更多是追求基金的绝对净值高不高、涨没涨,所以当时大家可能普遍觉得,用沪深300这种代表大盘的宽基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就足够实用了。”该人士指出,“这两年主动基金经理虽然也强调绝对收益,但在宣传上整体越发从强调赚市场的贝塔收益转向追求阿尔法,需要更能体现投资风格的业绩评价工具。”

另一方面,从参与同类主题产品评价的视角来看,基金调整业绩比较基准的必要性和积极性,也与主题赛道可比产品总量的丰富度有所关联。

记者注意到,一些主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其评价体系中也并非一开始就有特定的主题分类,而是在近一两年来随着市场相关产品数量的丰富,才逐渐有所增设。

以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评价体系为例,公开的分类标准显示,在2023年7月,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股票型/偏股型基金分别下设医疗、消费、低碳环保、TMT与信息技术等10个三级分类。而在2024年1月,新材料主题行业分类才新加入到分类当中。

“其他行业股票/偏股型基金是兜底分类,如果其中某个行业或主题的基金数量达到或接近5只,就从该分类出来并单独设置分类。同类型基金不满10只的,不进行单一指标排名。”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在分类体系说明中表示。

但随着市场中持有人投资理念的不断变化和基金类型的不断丰富,基金评价标准的精细化、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设置的科学化,可能会是未来公募行业的大势所趋。

“2018年我国公募基金仅有5000余只,但在2023年数量已过万只。相信上市公司和公募基金高速增长的数量和类型,会持续推动市场对基金行业主题排名的精细化需求。”一位资深基金评价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据了解,其所在机构去年以来甚至已经在非公开的内部评价框架中,尝试引入四级行业分类。

在该人士看来,一只基金是否需要业绩比较基准向更“窄”的方向调整,还要视该基准与该基金的具体特征而定。例如虽然基金将业绩比较基准从宽基收窄到了与近期基金投资主题更贴合的指数,如果该指数过于小众或细分,又或是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投资范围很快又发生了转移,那么依然缺乏同类可比性。整体来看,基金对业绩比较基准的修改是否得当,最终评价权应在投资者手中。

重要的是要看基金对业绩比较基准的修改,是降低还是增加了投资者了解、评价、选择产品的成本。调整业绩比较基准不能实质性改变基金性质,也不能影响持有人利益。”该人士称。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