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雷若馨 深圳报道
新基金、新“标尺”,深圳商业航天有了新高度。
3月25日至26日,由广东省航空航天学会与上海市航空学会主办,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与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商业航天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召开。近1000名来自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政府人员、科研人员、企业家等共同探讨了商业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产业趋势与发展机遇。
会上,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薛力军提到,深圳计划设立规模20亿元人民币的空天领域产业集群发展基金,投资领域涵盖航天航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
如何安全健康发展
国际竞争的加剧为商业航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Space X的星链计划已经部署了超过4000颗卫星。中国需在2035年前完成超万颗卫星组网以抢占频轨资源,时间窗口紧迫。在空间运输端,尽管可重复火箭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距离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差距,发射成本仍然较高;在卫星应用端,通导遥数据的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
从星箭生产到发射,再到下游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寻求突破和创新。
据数据统计,从2015年至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3%,市场规模迅速膨胀,至2024年底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并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2万亿元。
但商业航天作为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速度之外,保障行业有序、健康、安全发展也是重中之重。
在此次大会上,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罗格坦言,目前商业航天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如为了压减成本、赶超进度等,大幅削弱乃至删减必要的质检测评、可靠性保障等投入或流程,导致带病上岗,增加了事故风险;部分公司则过于追求眼球效应,忽视了实用性和成本控制。
两会期间,商业航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两次提及。其中,“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工作任务被明确。
罗格呼吁,要“辩证看待、统筹兼顾,推进监管、做好服务”——既要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市场活力;又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不断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更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通过“部省共建、央地衔接、公私合作”等方式更好集同各方资源力量,加强合力协作。
“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上海市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金鸿明认为,只有形成合力、共同突围,才能在中国商业航天的万亿赛道上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制造、应用与标准并行
高盛预测,未来5年全球将发射7万颗低轨卫星,其中约5.3万颗可能来自中国,占比超过3/4。如今,中国商业航天正站在规模化爆发的临界点。
《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相关产业的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
“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政策保障、创新基因、营商环境和市场化土壤,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敢闯敢干、先行先试,创新驱动、担当作为。”罗格院士在会上特别提到。
除了传统的通导遥等卫星基础,罗格还建议深圳进一步推进太空电梯、星体探测和面向空间在轨或外星表面驻留、运维、生产的高端装备制造。在应用端,推进以遥感大数据为内涵的空间信息金融科技,服务大湾区绿色金融、环境证券化乃至人民币国际化等。
目前,深圳魔方卫星已经形成工业级自动化、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具有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等优点,并建成了国内首条卫星太阳电池阵自动化产线。
魔方卫星副总经理保玲认为,中国在工业领域有基础,应有信心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和品质保证方面领先全球,并期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达到世界商业航天领先水平。
据悉,深圳计划设立规模20亿元人民币的空天领域产业集群发展基金,投资领域涵盖航天航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未来将深耕商业航天研发、制造和高通量卫星应用,推动深圳东方红、魔方卫星等企业与广州、珠海形成互补优势,构建“卫星制造—火箭总装—数据应用”全链条集群。
大会上,由魔方卫星牵头编制的商业航天领域团体标准《自动化装联的空间用太阳电池阵通用规范》正式发布。
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薛力军透露,今年协会将制定并发布5—10项商业航天行业团体标准,推动粤港澳商业航天领域内研制标准互认,提高产业链协同与效率;并计划于9月举办深圳航空航天技术与应用展览会,促进国内外资源互通和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