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中国科幻大会 数字人“幻幻”变身人形机器人

2025年03月31日 14:41   中国科技网

文/蒋大芬

数字人“幻幻”变身人形机器人,沉浸式体验刘慈欣构建的科幻世界......3月28日,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四高炉举行,首钢园百年工业钢铁熔炉与炫酷科幻艺术场景完美融合,千人盛典,万众瞩目。

上午10时,《我们·智慧·AI》科幻主题秀正式拉开了大幕,融合虚拟现实XR、裸眼3D、沉浸式空间投影等技术,结合高清晰度渲染影像,具身智能技术让“幻幻”从数字人走向现实,向公众展示了科幻与科技、科幻与生活、科幻与未来的无限可能。这场融合工业遗存与前沿科技的盛会,不仅呈现了虚拟现实、裸眼3D等硬核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场景,更释放出北京科幻产业加速构建千亿级生态的强烈信号。

五年蝶变:科幻产业“北京范式”引领全球

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于俊清,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代表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签署新一轮《促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深化部市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产业发展“北京范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乐、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共同启动“科幻合作伙伴计划”。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共同为“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揭牌。

同时,开幕式上回顾展示了部市五年合作促进科幻产业发展成效,发布了《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和中国首部在太空拍摄的实景电影《窗外是蓝星》,在“科幻·中国”大咖说环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与企业家史晓刚深入阐述对科幻与现实科技关系的深入思考,畅谈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

《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全国科幻产业总营收突破千亿大关,其中北京以480亿元占比近半,近800家科幻企业形成“一核多点”格局。自2020年中国科协与北京市签署战略协议以来,石景山首钢园科幻集聚区已吸引47家头部机构入驻,落地项目超百个,衍生出“科幻+航天”“科幻+游戏”等跨界业态。

开幕式上,部市新一轮合作协议明确提出“2027年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千亿”目标。同步启动的“科幻合作伙伴计划”首批签约5大项目:腾讯人工智能文化应用基地将开发《三体》沉浸式体验系统;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永久会址落户首钢园,计划三年引入30个头部IP;深空探测实验室将开展月球基地模拟器研发,为载人登月任务提供创意支持。

《窗外是蓝星》:太空实拍开启科幻新美学

当开幕式大屏播放从中国空间站传回的4K影像——极光在地球边缘舞动,航天员王亚平在失重状态下完成细胞实验,全场观众集体屏息。这部全球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用200分钟原生素材颠覆传统科幻影像逻辑。导演朱翌冉揭秘:“我们拆解了空间站摄像机支架,由航天员手持设备完成‘太空运镜’。”

“科幻·中国”大咖说是开幕式上设置的特别环节,现场通过青年企业家史晓刚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和《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的交谈,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科幻“大咖”对实现科幻与科技的激情碰撞的看法,畅谈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刘慈欣表示,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提供了独特的“现实土壤”。载人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都可以成为科幻故事的素材。例如,《流浪地球》中举全球之力拯救地球的情节,正是中国价值观在科幻中的生动体现。朱翌冉认为,当我们的飞船一次次升空,当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这些现实中的突破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创作者的灵感。科幻与科技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人类想象力与实践能力的相互馈赠。

在“科幻·中国”对话中,刘慈欣指出:“中国航天员用真实镜头记录宇宙时,他们本身就是最伟大的科幻创作者。”该片不仅是中国航天硬实力的体现,更开创“科学纪实+艺术想象”的新类型。随着北京未来数字空间试验区启动,此类融合前沿科技与文化表达的项目将获专项基金支持,推动科幻从文化现象升级为国家创新战略支点。

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破解产业难题

面对科幻产业复合型人才缺口,北京市科协在本届大会推出“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将联合清华、北航等高校开设科幻科技交叉学科,邀请刘慈欣、郭帆等组建导师库,重点培育既懂量子通信又擅剧本创作、既通航天工程又能操作3D引擎的“π型人才”。

“未来三年将培养500名科幻技术制片人、科幻架构工程师等新职业群体。”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孟凡兴透露,培养体系包含太空科学实地考察、AI编剧工作坊等模块,首期学员已参与《窗外是蓝星》太空实拍项目。石景山区同步发布“科幻人才十条”,对落户的科幻工作室给予最高500万元启动资金,沈腾影视工作室、王晋康科幻研究中心等首批机构已入驻。

在首钢园三高炉南广场,“永不落幕的科幻大会”系列活动已启动。从能真实飞行的“白帝”空天战机模型,到可实现家务全自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些“未来生活样板”正从科幻IP走向产业化应用。当工业遗迹与未来科技深度咬合,北京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星际史诗”。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率先应用,一批未来应用场景在石景山首钢园加速落地。在开幕式上,“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正式揭牌,使北京科幻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成为创新试验的前沿阵地、政策先行先试的理想沃土。

据悉,中国科幻大会于2016年由中国科协发起,已成功举办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坚持创新自信、文化自信,以科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坚持“以会促产,以会兴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见证并推动了科幻与科技、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共进,已经成为国内独具规模化、前沿性的科幻行业盛会。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一,2025中国科幻大会于3月28日—3月31日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举办,由中国科协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电影局、中国作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专业性论坛、赛事类活动、产业促进活动和群众性活动等5个板块30余场活动。同期还将举办2025北京科幻嘉年华,打造“时尚+酷玩”的科幻体验。大会坚持在专业化、国际化、前沿性和广泛性方面加强统筹谋划和资源联动,突出科幻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搭建科技界、文化界、产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重要项目合作和人才、机构落地。

今年是中国科幻大会第五次在石景山区举办,石景山区始终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办会,将工业风与科幻感融汇共生,将前沿科技与科学幻想有机融合,将会议会展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为大家呈现一场亮点纷呈的科技盛会。石景山区始终坚持以中国科幻大会为媒,促进科幻产业发展壮大,把中国科幻大会打造成为科幻产业集聚区的“金名片”。

今天的石景山逐渐从“大会举办地”演变为“产业集聚地”,科幻产业的“先发优势”逐步转变为“领先优势”,推动“京西科幻之城”加速崛起。

关注我们